|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7-8 00:19:42
|
只看该作者
3、家庭的负面影响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全部希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注意的重心渐渐由德才兼备向学习成绩偏移,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种重智轻德,使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做人引导;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娇生惯养,致使他们各方面严重缺乏独立性;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推给学校和家里老人,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一部分家长的育子观念和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这些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甚至人格被扭曲。
4、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这批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正处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时期,这个时期人们的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开放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明辨能力较差,受到了一些消极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影响。
5、文化市场的影响
一些作家和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在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许多庸俗的、色情的、暴力的腐蚀品,对于审美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性和危害性。
6、网络文化的影响
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产物,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但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部分青少年冲击非常严重,致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沉迷于“电子海洛因”,网吧变成了他们的“聊吧”、“恋吧”、“玩吧”,他们的道德认知被误导,学业被耽搁。
三、教育的对策
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其次,父母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要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严格要求和关爱孩子外,更重要的是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加大对他们的监护力度。
2、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应做到:
(1)学校要克服德育空间上的“狭窄”,内容上的“单薄”和脱离社会现实的做法,要研究和探讨在信息时代的复杂环境下德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迅速探索、创造出新的德育方法和管理机制,丰富和充实现代德育的内容,使德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抓住中学生特别需要人生指导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学会做人。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因材施教,减负增效,使每个学生乐学、会学,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加成功的记录,以智育促进德育,而不是冲击德育。
(4)开展多种有益活动,寓教于乐。不要只向他们推荐参考书,应多向他们推荐好的电影、电视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多开展读书交流,演讲、辩论、文体、书画、讲故事比赛等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这样,不但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独立性得到培养,学习压力得到释放,而且还能使他们学会合作、沟通;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陶冶自己的情操。
3、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站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来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全社会要形成一个政府牵头,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采取多种形式,整合有关资源,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如:学校、社区相互配合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常识。又如:各地可就地取材,对青少年免费或半费开放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投资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等,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为青少年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2)净化网络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对于网上的不法行为,借助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加大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多开辟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网站,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3)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社区可组织放假的学生参加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道德实践活动和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假期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
(4)大众传媒要多出青少年喜爱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使他们在阅读欣赏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从而净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德育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统一整体。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构建一个性质相同、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德育体系,才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将来成为既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又能承接民族传统美德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① (1)(2)(3)分别摘自《衡阳市教育干部教师暑假学习资料》2004读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P35、P39 、P40 、P41
②《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4期《后进生心理障碍分析与教育对策》
③《教育探索》2001年第6期《对目前我国传统德育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