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6|回复: 1

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0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特别是认识了三角形的外角的基础上,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的进一步的探讨。
虽然紧张的比赛已经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这次公开课既记录着我成长的过程,又指明了我成长的方向。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在深刻总结的过程中也谈谈我对于这次比赛的一些感受。
一、课题的选择。在报课题的时候,我反复地推敲到底应该上哪一节,是该放慢速度上代数,还是该加快速度上几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图能力不强,再加上上学期学习的几何内容已经渐渐淡忘,这样由代数突然向几何的转变,学生一开始会难免不适。另外,几何课的教学,对我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几何课堂上,学生对于图形的反应各异,甚至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想到这里,我不免有些迟疑。可认真思考了几天后,我还是毅然选择《三角形的外角和》这一节。课题选定后,我便开始争分夺秒地备课。
二、课堂习题的处理。由于考虑到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在每一条结论后,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口算题,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提升学习的信心。对于例题的讲解,我做了和课本上不同的处理方法。课本要求学生自己会写具体的推理过程,而考虑到初一学生刚接触几何推理,我大胆地将完整的推理过程改为填空题。学生在教师分析题意后,自己很容易填写推理过程。而在他们填空的同时,这种推理的思路也就慢慢地渗透其中。
三、实际教学中的亮点。
1、    新课标提倡“问题——探究——发现”的教学呈现模式。本节课在探究三角形的外角与两个不相邻的内角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这两个环节中,我提出问题后,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做实验,通过剪剪拼拼、实际操作、观察结果来探究出有关的结论。实验的结果很直观,比如:三角形的一组外角(3个)拼成了一个圆,学生便很快可以感受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这些直观感知的结论,自然地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另外,有实验的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同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得出的直观结果,也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新课标一直提倡“做数学”的原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0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2、    教学中渗透了严谨的数学思想。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这两个结论后,我并没有马上指明这两个结论的正确性,而是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吗?”学生顿时感悟到证明这两个直观感知的结论的必要性。随后,我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证明这两个结论。这一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观察实验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而推导说理才能使我们确信这一数学结论是否正确,这正是数学的严谨性。
四、实际教学中的不足。
1、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本节课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三个定理的探究,其中包括动手操作和说理证明;第二部分是习题讲解与变式。由于在第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说理证明花了一定的时间,以至于在第二部分,我留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太短。首先是让学生读题的时间不足,特别是题目出现在这样的大教室的屏幕上,学生更需要充足的时间看题。其次,由于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只顾及个别反应快的学生,却没有留给大部分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思考解答。
2、课堂气氛没有更好地调动起来。本节课虽然有实验操作的环节,也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在处理的过程中,我却没有抓住时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掀起他们学习的高潮,使得平日就比较乖巧听话的学生在公开课上更是不敢发言。因而在后面的习题训练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今后,我会在这一方面加以改进,特别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发言。
总之,感谢这次比赛,能让我在遗憾中看清自己,能让我在不足中改进。虽然“成长杯”的比赛已经结束,但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成长却在不断地进行着。今后,我将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真正地在教师的讲台上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6: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