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说阅读教学的“深入”与“浅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井陉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建春



  刚刚听过几节语文课,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情况来看,对课文主题的挖掘深度不够,在吃透教材上有所欠缺,浮于文字理解的表层,表面上学生参与很热闹,实际上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没有被有效激活。由是,引发了对阅读教学的思考──深入浅出教语文。


  一、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深入理解文本应有的态度



  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要把阅读课上得扎实有效,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细致的有深度的解读,深入才有可能浅出。老师解读文本的体验与感悟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目标的预设质量,只有教师“披文以入情”,方能“情动而辞发”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预设。



  对文字的关注不够,是阅读教学中的最大不幸。没有了对文本文字深入的品析,阅读教学就失去了依据,好比缘木求鱼。钱梦龙先生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来,才决定怎么去教”。在钱先生看来,语文课上的“教”,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他的这种做法,为我们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做出了表率。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读文章,然后把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摸到门径。



  先做读者,再做教师。



  入境始为亲。教师做为文本解读的先行者、诠释者,理应深入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以一名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与作者相约于灯前案下,将心契心地反复阅读教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悠远的遐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寄寓的主旨,准确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全新的解读。高明的教师应重视自己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不应让教参的“教学分析”、“教材说明”束缚了自己的头脑。其次,才是一名教师。要以一个关切学生发展的老师的身份解读教材。对课文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文体结构、语言、体裁了然于胸,还要充分考虑除却作品原有的意义价值,编者又赋予了课文何种担负,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个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的的放矢,发现、挖掘、创设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生长点。语文课不拒绝理解的深度,老师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越好,这是上好一节阅读课的前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全诗不写一词说别绪,不著一字话离愁。初读,我们都会被诗人笔下色彩明丽、风光旖旎的西湖美景深深吸引;细读,便会发现诗意与题旨似乎“相去甚远”,这种独特的表现送别的手法,与其他送别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教参上没写,资料上查不到,恰恰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多元解读的可能。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细细品味文字之后,我们能够猜想:当时的作者可能有着如下不同的心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欣然、明朗。全诗格调清新,设语极具情致。如此可以理解为,此番不过是一次后会可期的送别。如果是这样,那这次临别赋诗,不过就是文友间的即兴游戏而已,所以,诗语明快洒脱,读来全无送别诗惯见的凄凄切切。相反,读着诗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面对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时爽朗的笑声。



  ──隐隐的离愁。美景当前,而好友将别,后会有约,却无定期,心中的惆怅更与谁分说──虽然两人都见识过了西湖的美景,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言外之意就是,林兄你就不想多看几日这六月的西湖吗?此时离去,你就不觉得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吗?为什么在送别时,诗人只夸眼前美景,却不著一字留客?想必是留客之语,已经在昨夜说尽。那就只能寄希望于这西湖美景能留住客人了。原来藏在美景后面的是诗人的离愁──这样解读作者的心境,不也很妥贴吗?



  二、可爱深红爱浅红──阅读教学应有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课堂教学,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更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吃透教材,深研教材是上好阅读的课的基础,但并不等于说老师备课琢磨的有多深,语文课就要讲多深。课堂上,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探究,应基于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基本认识。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诠释的“度”,我们不应该把老师对教材的解读(甚至只是对教参复读)强加给学生,以老师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



  语文教学的深度,并不是炫耀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见解有多么深刻,角度有多么独特,而是以一双语文的慧眼,去发现文本语言文字的生长点,通过听说读写背的有效训练,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品味、选择、积累、运用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为学生推开一扇扇窗,打开一扇扇门,展示无数种可能,进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和猜想,让他们的视野从已知走向未知,从现在走向未来,在探索中成长,在寻觅中获得新生,在发现中找到永恒。课堂上对教材理解深度的“光彩”应该亮在孩子们的身上。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是三个孩子的美丽约会:教室中的儿童(学生)、长大了的儿童(老师)和文本中的儿童(作者)走在一起的诗意欢聚。老师、学生因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想象和情感反应,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从而形成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尽管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可笑,甚至是荒谬的,但确是他们自己的、打着那个年代鲜活的个性烙印的理解。课堂上,老师要蹲下身子看学生,尊重孩子心目中的阅读形象与情感体验,保持一份童真,这样,才会拥有阅读教学的童话;要学会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给孩子留一个天地,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同是一篇《跳水》,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如何正确面对和理性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或偶发事情?如何提高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立意全面深刻。在课上让学生谈学文后的感受,他们可能仅从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从船长身上受到启发,遇到危急的情况应当当机立断。



  生2、我从孩子的行为体会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不能因一时的好胜,赌气而不顾危险。



  生3、我从水手的话中体会到开玩笑要注意分寸……



  不一定完全吻合教师所预设的深度,不一定多么全面准确,但这些回答又都是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可贵体验。



  精彩的课堂应该是教学“深入”与“浅出”的相映生辉,“预设”与“生成”的水乳交融。唯如此,面对各具特性的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我们才能更加敏锐地捕捉教材与课堂资源,让语文阅读教学精彩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