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学生学习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7: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不知道、知不道、道不知

——反思学习观

谈到学生的学习,就会想到教师的学习观,教师的认识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师的学习观更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几天的学习、研讨,我对学习观有一点新的认识。我认为就学习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不知道。这种学习观认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并不知晓,应该是全新的。因此教学中就会出现“面面俱到从头跃”的方式,把学习内容想尽办法掰开揉碎的呈现于学生面前。

2、知不道。这种学习观认为学生已经会了,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因此,不让学生说,就不让学生说,要慢慢引导,从设疑开始,导入新知,激发兴趣,探究新知,等等环节。

3、道不知。这种学习观意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明确观察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反思我们的教学,持怎样一种学习观呢?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需要怎样的学习观呢?

二、重新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当前,人们一直在讨论教与学的问题。关于学,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很多人理解为“学习知识而后多练习,才是最快乐的事。”听了北师大伍新春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这句话。

1、大量的练习是快乐的事吗?

2、“习”只单纯的指“重复练习”吗?

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

回想我们的日常教育,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学习之后要多加练习,这才是最快乐的事。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可能会是这样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不仅不会增加“悦”的感受,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打个比方说: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时,感觉这个馒头可真香,再吃第二个馒头,还是很香,再吃第三个馒头,就感觉不到味道了,再吃第四个馒头,已经吃不下了,强吃下去,只会感觉恶心。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清楚,练习也是如此。

那我们应如何理解“时习之”呢?

这里的“学”,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习”则可以理解为“应用知识和技能不断的解决新问题”。如解决“从1到2的问题”,再解决“从1到3”的问题,或“从2到3”的问题......,依次,不断应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感到“悦”的味道,才会体悟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习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决不是“从1到2”的简单重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设计好练习题,新授的过程在精彩,缺少了精彩的练习设计,课堂就会失去光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让学生学“能听得懂”的知识
2009年425日北京教科院吴正宪老师用鲜活的案例,诠释着对教育的理解,展示着教育的艺术。
她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学科思想的教师,应该是有学科见识的教师,应该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教师,应该是有自己教育主张的教师。
她提到:我们应怎样看待学科知识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能听得懂的知识
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的学。这是学生只能选择一条路——逃避。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我们常常是在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的知识,而没有考虑儿童。随意我们应该把知识处理的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
简单些: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解释抽象的。
容易些: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儿童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朴实些: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他们的理解。但要关注引导学生与严禁知识的对接
吴老师的观点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吴老师的观点可以说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最好解读,我想我们先不必全方位的落实新课改理念,先从这里做起,就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习能听得懂的知识,就是做出了真正转变教学观念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学习的知识不再神秘,允许学生先知道。随着各种媒体资源的日益丰富,难道学生不能从中了解到学习的内容吗?应该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充分的预知机会,有必要的预知能力。而教师要做什么呢?那就是要考虑学生不曾深入了解的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习的理解不再单一,允许学生多争辩。学生的认知能力日益增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多争辩,进而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进行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教学。
让我们真正转变认识,从现在开始吧。
二、从儿童的问题解决过程审视知识与经验
一直以来,制约课程改革深化的瓶颈问题是评价,因此影响到知识重要性的认识。那么知识真的最重要吗?我们应清醒的认识:智育不等于知育,我们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2009年426吴正宪老师在她的报告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可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二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关于一次数学抽测的质量分析
题目:妈妈上午1000将车停放在地下停车场,下午200离开,地下停车场每小时5元,妈妈要交(
)元停车费。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因为解决问题要用到24时计时法,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那么学生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从下面几个答案中能看出孩子的思维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7: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