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历数学活动,使经验数学化 积累数学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应精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使活动经验数学化。 1.从“直观”走向“抽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组织了如下几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拿出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放成长方体,可以摆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的长方体?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得出:每一行的体积单位数×行数×层数=一共的体积单位数。 第二层次:要求学生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并想象出一个体积要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与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三层次:出示一个长方体图,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数学理解: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第四层次:用字母表示公式,巩固运用。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数学化”的四个步骤:具体操作—表象操作—抽象概括—数学公式。学生“摆”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而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 2.从“经历”走向“经验”。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做”的过程和“思考”过程,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我们安排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请你画一个三角形,标上角1、2、3的记号,然后量一量分别是什么角。 活动二:请你再画三角形,要求所画的三角形中有的角和刚才画的不是一类的,能画几种就画几种。 学生汇报交流,完成三类三角形各个角的记录。 活动三:观察记录,思考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数学学习是过程性、体验性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发现的活动空间,经历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交流、辨析,使浅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化,并在概括和运用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丰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三)把握教材内容,使经验结构化 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时候只是一些懵懂的、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教学中要吃透教材,通过一个个有联结的体验活动,使数学活动经验逐步结构化。 1.经验积累要“循序渐进”。 教师要研究数学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经验,找准切入点,把握好活动的连续性,循序渐进。 例如,认识千米,一般先让学生明确计量很长的长度用“千米”作单位,接着通过不同的活动感知、体验1千米有多长。因为1千米太长,没有办法直观看到具体长度,所以采用熟悉物体的长度,通过计算的方式,想象1千米有多长。而在随后的认识吨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间接体验的方式,积累学习较大计量单位的方法经验。 2.经验积累要“反复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才能形成,希望一步到位获得数学经验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原初经验的再生、再认,进而形成对这些经验的概括、提升,在多次调用、反思后才能内化为经验图式。 如,小学数学中“转化”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经验。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提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这一经验。 数的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形的转化: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 量的转化:名数改写,数量关系的转化…… 只有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才能积累足够的数学的原初经验,当原初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形成自身的感悟,获得数学经验,并不自觉地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孔凡哲. 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2009(3):33—38 [2] 顾沛. 数学基础教育中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J]. 数学教育学报,2012(1):14—16 [3] 王林,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史宁中. 《教育与数学教育》[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