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横江小学 梁篆经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首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塑建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从情感诱发想象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挖掘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另外教师还应遵循美学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美、积累美、创造美、抒发美。


  关键词:感知美 积累美 创造美 抒发美



  长期以来,人们只看重语文课的智育和德育教育,对语文课中的美育教育相对忽视,这是对语文的偏见,长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语文在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是由语文课的目的任务和语文教学中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合格的人才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①历来前二者都备受人们的重视和研究,而忽略了审美结构的教育和研究。但事实上。在全部心理结构工程中,“审美心理结构”这一项是最难的。它有低龄化、包容广、难把握等特点。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直接功能在于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在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中,也不失为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



  1.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知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美好的事物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好的事物还能陶冶性情,使人愉悦,让人净化,对于人格的完善、人生境界的升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的优美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美。



  引入情境,静中有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色彩斑澜,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是常用的方法,但这样又局限于静止的画面,往往使学生进不了情境中去,或不能完全投入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使感知的客体呈现运动状态,就会增强感知的效果。



如在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放大的课文插图,并设计了问题:图上的人掩住耳朵在干什么?我们都知道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怎样?偷铃铛的人知道吗?要完成这些问题,学生就要仔细地去观察图画,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作出回答:那人在掩住耳朵伸手去偷铃铛。但只要用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响,就会被人发现。随即教师抓住时机,继续提问: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可他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中,运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图画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懂得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做了坏事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欺欺人的蠢人。在让学生明白道理的过程中穿插着感情朗读、以小品形式表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寓意。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并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从情感诱发想象,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的特点是:它与一般的生活经验的想象不同,也与科学想象不同。由于“它是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情感引发想象,缺少了情感,想象就难产生了。”③在教学中,教师带着感情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如在教学完《会摇尾巴的狼》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当狼的诡计被老山羊识破后,狼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老山羊走后,狼又有什么下场?让学生大胆地、自由想象,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镜泊湖奇观》一文时,没有到过镜泊湖的学生不知道那里的风景怎样,教师先用传说引入课文吸引学生兴趣,然后通过课文的具体描绘,特别是当学生读了句子:“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脑子里便会有总体印象,这时再让学生看一些镜泊湖。风景的图片或插图的录像片,此时学生对那里的风留下了更清晰具体的印象。像这样丰富的图像学生日渐积累起来,他们的知识仓库亦日渐丰富。这样积累多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发展就越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二、如何挖掘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审美情趣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1.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多重功能。



  “审美教育是以自然美和社会美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教育。”④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直接功能在于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的审美活动,能促进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再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能力,丰富审美情感;能使学生学会感受课文情感美,提高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审美教育的间接教育是多方面的,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此外,审美教育对于劳动体育、艺术等都有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还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又因为,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靠形象思维。在学习中,情感因素是其主要动力。所以,小学语文的审美活动能吸引他们的爱美之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够把课堂气氛、学生情绪、教师感染力这三者和谐统一,进行愉快教学、情景教学,学生就会乐学、爱学,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审美过程中,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对语文审美活动内容的把握。



  语文教育的审美资源十分丰富,除课堂教育资源外,还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物足迹、社会生活等。从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所采用的表达形式来分,大致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等。



  (1)感受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都以显浅优美的语言,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大自然的美。从南海《美丽的海滨小城》到北国《第一场雪》;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盘地的《葡萄沟》;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蒙古《草原》;从天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到大海琳琅满目的《珊瑚》……没有一篇不令人心醉,没有一课不令人神往,老师可以抓住课本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美,唤起美感,陶冶情趣。教师可通过以读入景、以画入景、以说激情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绘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美,就会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真谛,把爱景之情升华到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章是写人叙事的,其中的人物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学习的英雄模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行为美和心灵美相结合,外貌和心灵浑然一体。正如黑格尔所说:“心灵美才是人形态中本质的东西。”也如雨果所说:“假如没有内在美来加以充实,任何外貌美都不可能是完备的。”所以,他们的事迹才感人至深,他们的形象才那样伟岸。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既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刘胡兰等英雄形象。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德,使学生树立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的美好品德,从而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平共处价值观。



  (3)体验艺术美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体材的作品:诗歌、小说、童话、寓言和看图学文等。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极好的素材。首先,给学生以大量的艺术美享受的当属诗歌。诗歌的平仄压韵、对仗工整给学生一个形式美的享受,而诗歌中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则给予学生思想美的享受。例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不仅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诗中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这些都给学生美的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如何遵循美学规律指导习作实践。



  语文素质涉及语文知识技能、语文能力、语文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语文方法技巧、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文化修养等多个要素,以及众多要素有机联系所形成的整体。要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语文的审美教育活动课应侧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作文教学、指导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1.化物为像,指导观察,在感知美中积累美。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古语有云:“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就是说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许多学生习作之时总苦于“无米可炊、无话可写,”其实这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在感知美中积累美。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观察的同时,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为习作积累素材。首先,要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学习方法。课文是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带动性。例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杨梅的方法:先观察整体后局部,先观察枝叶后花果,先观察形态太小后颜色味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例如,观察学校中那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公园中那美丽茂盛的大榕树,家中那娇艳无比的玫瑰……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体验美,积累审美经验,为以后习作积累素材。



  2.化像为意、启发讨论,在再现美中创选美。



  写文章需要灵感,而灵感则是审美活动的“高峰体验”,是化意象和意念的过程。“审美主体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展开审美联想和想象,再现记忆中的审美经验,然后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功、改造和组合,并按照自己的逻辑创造出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审美意象。”⑤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化像为意中再观美、创造美。例如,在指导学生描写一种植物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回忆在《我爱故乡的杨梅》的一文中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以及平时所观察到的植物在头脑中先有一个影像,再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化为语言。同学间互相引发审美的想象,以达到化像为意,在讨论中再观美、创造美。



  3.化意为文,完成创造,在描述美中抒发美。



  当学生在审美记忆再现中,重温审美经历,引发学生倾吐心声,拿起笔来描述美、抒发美,已是水到渠成。对学生的习作少限制多引导,在自由表达中抒发美。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从板刻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因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其次鼓励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创造,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实表达中描述美。让学生懂得唯有真实才是美。引导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要说真话吐真情、要做到感情真、事例实、表达准。



  总的来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遵循美学规律,采用启迪、激发、示范、讨论、比较评价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敢于联想,以致自由幻想,逐步引导学生迈入自由创造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要不断努力,以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书目:



  ①③刘晶:《在教学情境中塑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2期,第25页。



  夏之放 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钱正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6期,第15页。



  ⑤李冰霖:《浅谈如何遵循美学规律指导习作实践》,《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第16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7: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