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条主要途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这样看来,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故事或问题引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看谁读书仔细,对保尔这个人物理解的透彻。”
2、巧借课文激趣。例如:如《草船借箭》一文后,问:“同学们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国演义》。”
3、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及利用课前课外阅读点滴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教师统一指定读物。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了课文《可爱的草塘》后,推荐学生自学《野荷塘》一文,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读懂一篇课文”自学的方法来自读,体会野荷塘的美丽景色,感悟荷塘少年的美好心灵。
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
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了课文《海上日出》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写日出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日出景象。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迁移法
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二)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如圈点勾画、作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还可作适当的读书笔记,如摘抄、编提纲、写体会。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然后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三)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我们除按进度读好自读课本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从体裁考虑,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如可以引导学生读学生版的四大名著;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报刊,假期时间要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
(四)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个烂笔头。”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
三、推动班级阅读活动
1、阅读指导课。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2、课外阅读活动课。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
总之,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