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期一直都坚持给孩子们发预习单,让孩子们提前预习,但毕竟每天两页纸的学习负担还是不小。我理想的状态是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同时又能学得好。所以这个学期我又尝试直接在课本上完成预习,毕竟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些自学的方法了。
《小数乘法》就是让孩子们这样做的。看课本,然后总结出4×0.3的算法。这节课的目标是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孩子们总结出了许多方法。有画图法、转化法、连加法等。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了满满的一黑板,然后一一进行点评。我告诉孩子们计算不仅是看方法的多少,关键要能在多样方法的比较基础上,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优化思想)。
三班的康茜同学点评画图法时,认为画图比较复杂,但同时比较直观,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适用。“初学者”三个字用得真是精辟。
吕澄轩是第一个上黑板写方法的同学,他写得非常仔细:
4×0.3=?
我们没有学过,只学过整数的乘法,所以只有先将小数转化成小数,将0.3扩大10倍变成了3,4×3=12,结果是被扩大了10倍,所以最后要用12÷10=1.2!
前面的过程孩子们都能听明白,但到了12÷10=1.2这一步许多孩子就没有听明白,因为没有学过这样的除法呀!其实,如果这个问题让我来讲,自己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讲清楚,毕竟小数点的移动又还没学过。我也没有打算讲,我知道孩子们会自己解决的。这时王舜羽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
120
然后在它的后面加了一个小数点和一个0(120.0),接着他问同学:“这个数是不是还是120?”孩子们都点头。那120÷10=?显然12.这时候小数点是不是向左移动了一位,那说明缩小10倍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12÷10=1.2明白了吗?
多智慧的解释呀!他能将所有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来。是真正地会思考、会学习!
陈彦祯同学的方法如下:
4×3÷10
=12÷10
=1.2
这样的算式在成人看来或许比较好理解,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好在有了前面吕澄轩的方法做铺垫,孩子们能发现这两者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前面一种方法是用文字表达的多,后一种方法是用算式来表示。
正当我们把所有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陈彦祯又站起来说还有新的方法。可以这样写:
4×3×0.1(这个方法和四班的黄圳一样,用拆分的方式来做,将0.3拆成3个0.1)
=12×0.1
=1.2
此方法一出,学生们都恍然大悟,还有这样好的方法,都很喜欢!趁热打铁,我出了一道20×0.09=?
好多同学就选择了拆分法。算式如下:
20×9×0.01
= 180×0.01
=1.8
但也有小部分同学是这样列的:
=2×10×0.09
=2×0.9
=1.8
大部分同学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都选择了第一种方法,或许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小朋友只会想到拆分小数,而没有想到整数也可以拆分。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都很奇妙,如果不能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相信错过了无数的精彩!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很多孩子在家都是父母提前教好了,就是先把小数点盖住,用整数乘整数,然后数有几位小数,就在最后结果从右至左数几位打上小数点。但一问原因,就不知所然!而且很多孩子在家学了父母教的方法之后,就不愿意听同学们讲,这一点是最为麻烦的,很多精彩的讲评和思维碰撞的过程都错过了,很可惜!但愿这样的情况能越来越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