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后记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幼儿人人动手,亲自尝试,充分思考: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鼓了?空气在哪里呢?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手帕为什么不湿?有什么办法看见它吗?有什么办法抓住它吗?有什么办法能感觉到它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实验引导着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们借助水把空气变成可以看见的气泡,借助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以触摸到的气包,借助捏住鼻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孩子们确实相信了空气的存在,并联想到许多的生活经验,终于发现了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了,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反思本活动,存在许多不足。
1.教师提供材料不利于幼儿观察。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探索环节,而材料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材料提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兴趣、操作的成败和课堂的效果。材料提供准确、到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而在这个活动中的第二个实验“手绢湿了吗?”由于教师在实验中提供的装水的工具是不锈钢脸盆,导致幼儿无法直观了解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的两种不同情况。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根据实验情况讲述原因时,大部分小朋友还是不明白同样将手帕塞入杯中放入水中为什么一次手帕湿了一次手帕没有湿。后及时调整材料将不锈钢脸盆换成了透明的玻璃缸小朋友才发现:“杯子斜着下去小气泡(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所以手绢湿了;玻璃杯正着下去杯子里装满了空气,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2.交代要求不够明确。
交代要求是幼儿操作的方向,简洁的语言能使幼儿获得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而在本次活动幼儿实验前,我没有较清楚地告诉幼儿具体绘画方法如:先操作哪一步,再操作哪一步,导致个别幼儿操作失误还有个别幼儿不敢动手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