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琼山中学历史组 曾庆辉
学习本课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更好地通悉今天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与越南、菲律宾“南海之争”,其实背后都有大国之因素。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简单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明朝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本节课,周正勇老师通过播放CCTV文献片《1405年,郑和下西洋》导入课题,创设了一个情景,吸引了学生们的眼光,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全面、正确、公允地评价郑和远航,周正勇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发挥了图片的作用,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想象郑和出行时的盛况; 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周正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郑和远航的盛况和历史意义,周正勇老师把郑和远航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起来,和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周正勇老师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澳门回归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可以提高一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地担负起这个责任,主动地寻求知识、利用知识,做出自己的发明创造。周正勇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周老师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且授课中始终围绕预习问题展开,学生能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和老师进行很好的配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周正勇老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成为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这节课,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学生们为中国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戚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认识到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富饶、强大、
但也存在不足:
1、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
本课的内容较多,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周正勇老师印了预习资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结果学生怕出错,答案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2、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把CCTV文献片《1405,郑和下西洋》放在此处,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而后完成图表,效果或许会更好。
3、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4、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
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更高层次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比较,只是匆忙地让学生看完图表,或许是时间把握不好。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