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二单元测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同学们认真答卷,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班别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
1、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bāo guǒ     rān shāo    xiāng biān     yuán gù    zhuī dào
(         )  (        )  (        )   (        )  (        )
zhé lǐ     jié zòu     píng héng      ké sòu       shì shì  
(       )   (       )   (        )   (       )    (       )
2、“货、悟、摊、餐”这个四个用音序查法,应分别查大字字母     、     、      、      ,把这些字按音序排列顺序是“      、      、      、      ”(4分)
3、 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3.5分)
排(泻  泄)   (杰  截)出     广(范  泛)   分(辫  辨)
镀(duó  dù )金     宛( wǎn  yuàn )然     一刹( chà  shā )那
4 、按要求写词语。(4.5分)
(1)像“一刹那”这种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还有         、         、         
(2)表示人物神态的:            、            、           
(3)请你写出几个描写“山”的成语           、           、              
5、 按要求写句子。
  (1)把对联补充完整:(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十里稻花香。
   ②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2)你喜欢的一副对联写下来 (课外积累的)。(2 分)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把下列名言警句补充完整。(5分)
莫等闲,                  ,                   。   
  策马前途须努力,                           。
勿谓寸阴短,                                  。  
你还能写出这类句子吗?写的越多越好。
                                                                     
                                                                  
6、《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现在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
这句表示人们对某个人的真实情况不了解时发出的感叹。(3分)
7、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           ,他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他是一个                              
     的人。 他的名言有:                                          (6分)
8、我们的图书馆里有许多书籍,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你知道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吗?            、             、             、           。图书馆现在缺少了一幅横幅,你能填上吗?                                     (5分)
9、本单元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为什么?请你写出理由,相信你有独特的领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与理解(20分)
八、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
尊 重 卑 微
①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滚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庭绝对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卑微、微薄)没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卑微、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只看到(单薄、卑微、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尊重卑微,使我们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⑨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í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得威严和挑战。
1、将短问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或词语画掉;在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4’)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
尤其(       )   开拓(          )    决断(           )
3、填空。(4’)    短文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它在文中起           作用,第     自然段是这个设问句的回答;第二句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应为                               ;第三句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要                                                                  
                                                                      。
4、用“——”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1’)
5、读第⑤、⑥自然段,按要求回答:(8’)
(1)第⑤自然段中“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互相照应。用“        ”在这一自然段中画出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2)第⑥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       精神和              精神。
习作表达与实践(30分)
习作。(任选一题)
(一)            的故事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字数不少于400字。
提示:你一定听过看过不少好听的故事,在你的身上或周围也一定发
生过许多美好的想像编制成故事……选择一个写下来。
(二)兴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日常生活中,你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是读书,是写字,是画画,还是搞小发明创作,或是饲养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7: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