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课中亲历,体悟新生经验 出示例题和主题图: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生 小明每分行70米、小芳每分行60米, 行了4分钟相遇,求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 请试着用想到的方法,列表或画图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比一比,谁整理的简洁、清楚和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了解学生的独立整理作业,并收集不同情况的代表性作业:
师 有些同学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有些同学是画线段图整理的。老师先选了其中的两份作业,比一比,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图1和图2) 生 用线段表示两家的距离,用点表示小明家、小芳家、学校的位置,更简洁。 师 用线段图整理信息更简洁。用两条线段和一条线段整理信息,哪种更合适?(出示图3) 生 画两条线段不能表达“相遇”的含义,用一条线段才能更好地表示两人“相遇”了。 师 这位同学也是用一条线段图整理信息的,再和第一幅图比较,你觉得这幅图整理得怎么样?(出示图4) 生 他表示了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得比较完整。 师 对,这位同学不仅用一条线段表示了三个地点,而且用文字摘抄了题目中的条件,完整地表达了题目的意思。比一比,又有什么想说的?(出示图5) 生 这条线段图表示的信息全面又简洁。 师 相比之下,这位同学画的线段图更简洁,你们知道他画的图各部分表示什么信息吗?(出示图6) 生 左边起,每格表示每分钟走70米,4格表示小明共走4分钟到达学校。因为每分钟都是行70米(或60米),所以线段图中的每小段都一样长。 生 两人从家同时出发上学,4分钟相遇,两边的4小段就表示“行4分钟两人相遇”。 生 因为小明每分钟行70米,小芳每分钟行60米,小明的速度比小芳快,所以左边的每小段要比右边长一点点……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领悟与转化常常受到个人学习风格的影响,要克服个人学习活动经验的局限性,往往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个人经验的交流与融合。正是通过“粗糙与精细”“烦琐与简洁”“片面与完整”多层次的对比与思考,在“说一说,他们的整理方法有什么优势”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不断被激活并融入进来,本来有缺陷的经验逐渐被修正,粗糙的经验渐渐趋于精致,浅层次的经验获得了有效的提升,新生成的数学活动经验很自然地嵌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画线段图整理信息比较好,并示范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操练来掌握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技能,那样学生看似参与了活动,但充其量不过是担任了一次“操作工”。具有生长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少不了学生主动的行为参与,更离不开学生自觉的思维参与。 【片段三】课末提升,积累活动经验 师 画线段图整理行程问题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接着,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先想一想,习题与例题有那些异同,可以先画图整理问题信息,再解决。 1.小芳和小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芳向东走,每分走60米;小明向西走,每分走55米;经过3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2.小芳和小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芳张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作业。 师 刚才,我们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时,所画的三种示意图,虽然不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像这样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环形跑道相遇的行程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出示习题和示意图) 师 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隔离万事休。有了刚刚的经验,相信你们一定能有效利用画图策略解决新问题。(出示课堂作业题) “反思是最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当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反思,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经验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有意识地避免经验因素的消极作用,使积累起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所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了“相遇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及时解决“反向行走”“环形跑道行走”等典型问题,学生在运用策略、对比反思的过程中感受到行程问题的“变”与“不变”,进一步积累了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刘加霞博士指出:经验的获得需要“领悟”与“转化”。通过参与具体活动或替代性的视觉观察,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然后对所经历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等内在的思考,内化为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经验;最后将获得的经验在解决新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重新领悟和创生新的经验。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就是以知识体系为依托,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经历早期孕伏、课间亲历、课末提升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激活、体悟和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