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习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1 00:3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与修改习作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既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且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何乐不为呢?
在培养学生欣赏与修改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学”“仿”“放”的方法。
(一)所谓“学”就是学习老师是如何评改作文的。为了让学生学习评改方法,第一篇习作我批改得特别详细。好词我统一用△标出,佳句我统一用~画出,而且旁边一定要写出好的理由。总评要针对每次的习作要求以肯定学生习作闪光点为主,用真诚的赏识评价语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然后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老师的批改。最后总结出欣赏与修改的方法:一读(读懂习作内容)、二找(找出好词佳句,写出欣赏理由)、三思(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想想有哪些不够的地方)、四评(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同学的习作)、五改(用相应的修改符号删、换、补、调,使文章更美)。
(二)所谓“仿”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模仿,这一阶段大概要指导两到三篇习作,“仿”分为如下步骤:
1、佳作共赏
佳作共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的水平。这也是学生修改文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评改习作前先找一篇与本次习作相关的佳作,引领学生共同赏析。我的做法是:
首先初读佳作,大致了解内容。其次再读佳作,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如写人:(1)写什么人?(2)写他(她)什么特点?(3)列举的事例是否典型?真实?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列举的事例是否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最后品读佳作,找出闪光点。如写人的:1、人物外貌描写有何特色?2、选择的事例是否新颖?是否有说服力? 3、叙述时,若写的两件事,是怎样注意事与事之间的衔接的。4、反映人物的特点时是怎样用人物自身的言行来为人物特点说话的。5、开头、结尾是怎样相互照应的等等。
2、自读自评
这一环节,首先根据习作要求,概括出自评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难忘的“第一次”》,自评要求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有真情实感,书写规范、整洁。然后根据自评要求自由朗读习作,最后在题目右边写上评价等级,并把自我评价语写在习作后面。(要写出自评两字)
3、互评互改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大多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这一理念,在学生完成自评后,我让他们交换评改。实践证明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一定要明确互评要求,互评要求一般是:
①、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用~~画出,好词用△标出,并在旁边写出理由。
②、圈出文中的错别字,错用标点的地方,用笔划出。
③、发现有语病的句子作上标记,并加以改正。
④、对语句特色、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⑤、参照自评等级,在题目右边标上你的建议等级,在自评后面写上你的评语。(要写明互评)
这一环节还要注意的是学生好、中、差要搭配好,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在参与修改中受到影响,得到提高。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过互评互改,不但可以让学生发现作文中要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共同提高作文水平和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素质。
4、老师评改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批阅永远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老师永远是评改作文的主导者。在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后,我会把学生的作文本收起来,进行认真的批阅。此时的评阅,我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更高要求评价学生的作文;二是判断另一学生给这篇文章的评价是否恰当。
5、自我再改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经过以上多个环节的修改后,最后还得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斟酌,修改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三)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经过三、四篇习作的学改、仿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与修改习作的能力了,这时完全可以放手了。但是不管怎样放,老师的批阅是不能少的。不过这时的批阅相对较轻松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欣赏与修改习作的习惯,不但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