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文章 基于生活的文化才有魅力 基于文化的艺术更具神韵
──“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教学反思
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张丙元
2014年4月10日上午第一节在中关村第三小学本部参加海淀区“世纪杯”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讲了“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一课,同时同课异构,有幸听了李亚兰、周维维、刘艳老师的课,感到获益匪浅,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中的第一个主题“风行中华”的第二个话题,从中华文化和国粹的角度讲书画艺术,强调的是出神入化,旨在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认识国粹,理解中华文化独具魅力。这是本课、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是品德课区别于书法、绘画、阅读等课程之所在。当课程结束,尤其是听了其他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之后,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还得不断地学习。
结合做课和听课,我想从设计和把握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重点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领悟;从听课和学习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不足和其他教师的长处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书画艺术“出神入化”及相应教学之理解。
一、通过设计和把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领悟
本课教学与京剧、中医同为国粹教学内容,计划为一到两课时,内容较多,内涵深刻,外延甚广。除知识以外,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书画艺术之出神入化。
我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增加文化的对比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创设了一个小的情景,通过“帮助国际友人寻找国画”导入,引出课题和学习任务;最后在练习巩固阶段呼应前文,通过选出一篇作品推荐给国际友人提炼感知,拓宽到国际影响方面。但讲的时候比较仓促,面有点窄,可以再点得宽一点、深一点。
(一)艺术离不开文化,书画艺术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特意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文房四宝》前移到开篇,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以书画艺术及其工具的历史和发展为基础,得出历史悠久的结论并由此开始学习,从而认识到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出神入化,能够成为国粹,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具有历史必然性。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认为不能就书画而谈书画,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书画艺术出发,沿着历史的足迹,尝试着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待书画艺术,用历史史观观察文化现象,用科学发展观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书画到艺术再到文化,从书画艺术出神入化到国粹构建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和乐趣到中华文化独具魅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清学习线索,进一步掌握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这也是我一贯的主张和做法,只是教学中与上下文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让学生感悟的方式比较单一,有时候自己一着急就打断学生,直陈其意,不够稳重和艺术。
(二)书画艺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一种生活艺术,因生活而充满活力
找身边的国画没有刻意追求统一性,也没有单单选择国画,也包括了一点书法的作品,准备了比较多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意识认识到书画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国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生活艺术。这一环节自我感觉讲的多了一点,让学生交流的少了一点,安排也可以再巧妙一点。
(三)品德课讲书画艺术,重在理解出神入化和与生活的关系,选用的作品要简洁、典型、含义深刻易于理解,能够充分说明书画艺术特点
国画艺术风格的学习无疑是本课的一大重点,主要是通过观看教材附的视频短片、分析当代书画大师关山月的梅花图以及分组赏析、交流、完善学生作品三个环节来完成的。通过教材分析、学前分析和试讲,舍弃了教材中赵云壑之梅花图,一是因为题诗文字较多,含义深刻,学生易曲解,浮于表面,甚至误读为坚韧之人需忍受孤寂之苦,做冷傲之态等意,与品德教育主流方向背道而驰,效果不佳;二是因为生僻字较多,学生对作者和作品了解程度较低,抛开作者和作品谈诗情画意非明智之举。我选择了关山月的梅花图无论是画法还是神韵都首屈一指,“梅花香自苦寒来”题字为本册书第一单元第十八页出现过的题目和内容,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且深刻。从现场教学效果看,这一部分我虽然强调了艺术风格,尤其是神韵和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但让学生欣赏、品鉴的还不够深刻,其他几位教师的处理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四)以人为核心,突出文化源于生活,源于努力,引导学生透过书画作品学习人的精神,彰显品德课的本质
我在准备本课、本单元乃至教材所有涉及国家、历史、民族精神等内容时,始终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相联系,促进其在思维和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什么是我们应该突出、应该宣传的?”《课标》指出“品德课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用书明确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人的创造和努力分不开。”教材通过王献之通过十八缸水苦练书法和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书画艺术来源于生活、源于不断努力两个点,突出显示了品德课的本质,也比较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
经过课前调研,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美术、书法等课程的学习对书画艺术有所了解,无须过多赘述,同时为了突出书画艺术源于生活,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独特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我特意增加了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名句并结合《奔马图》引导学生理解徐悲鸿画的马就是他自身精神的写照,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学生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书画艺术充满神韵,充满诗情画意的内涵,即书画蕴含人的精神,人是文化、艺术的核心。教学的时候点到即止,没有加过多解释,以免超纲、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显示:这样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好地理解书画艺术,理解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接受上也不会过于牵强。不足的就是故事多了以后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思考需要一定的空间,学生欣赏书画艺术的其他经典之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深度足矣,面有点儿窄,对于教材强调的联系生活场景,反映书画艺术对生活的装点、美化作用和对人的陶冶和促进的作用等有所删减。如何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人格的基础上,使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主动等是我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需要再多下一番功夫。在这方面,其他几位老师的设计和把握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虽然是品德课,我还是设计了比较多的练习,包括选一选、连线、为书法教室装修出谋划策、谈感想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足之处就是把时间记错了,以为要超时了,比较仓促,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形式的促进、调整、缓冲作用,显得不够成熟。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想追求完美,但世事皆有缺憾。从备课和上课的角度,本节课我尽量调动教材和生活中的资源,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次序进行了调整、补充,有一些取舍,意图就是引导学生基于文化看艺术,基于艺术看书画,更好地理解神韵,领悟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所在,并为之感动,为之自豪,乐于、敢于传承、创新和发扬。对此前讲课、做课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有了一点改进,比如基于单元甚至整本书、整个品德课进行备课,整体架构;基于学生进行设计,基于教材和学生生活资源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简练教师语言,提升课堂教学整体节奏、尽快进入正题等,自己感觉好了一点,自如了一点。当然,自己感觉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体验和感悟,把握时间和节奏等,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领悟出神入化,还远远不够,需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