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数学老师听课随笔 观课不易,且观且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7:5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课不易,且观且学习
                   ——听王斌老师“函数遇到绝对值的策略”一课后感
                    计 惠  方
4月18日,在吴高返校的路上,脑子里突然浮现曾经看到的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乐教乐学。当来自“星星”的绝对值遇见来自地球的王斌,快乐之旅即将扬帆起航。
一、课前精心策划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优秀课堂的背后必然花费了执教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课前的精心准备。从王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可以看出,秉着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原则,题目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学生熟悉的函数 入手,引出两个小练习,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遇到含绝对值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完美地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同时这个题由根生环节为后面施展同根异枝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课初煽情造势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人认为课堂上可以正能量的“煽情”与“造势”,而王老师堪称“煽情”与“造势”的高手。课初题由根生,回顾函数 ,由函数图像引出“耶”手势、绿叶对根的情意图片等励志的小玩笑,那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煽”起了每位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科学的热情,“造”出的是向数学未知世界进军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王老师的亲切、幽默、可爱使课堂充满生机、欢乐不断。
三、课中学生为本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生怕学生看不懂题目或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所以反复讲,争取讲透,这样就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其实,古人云:舍得,有舍才有得。教师学会适当地“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学生必将展翅翱翔于蓝天之上。
曾经一段时间经常看热播节目《非诚勿扰》,节目中孟非、乐嘉、黄菡是成功的引导者,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心怀期待,跃跃欲试的男女嘉宾们。课中,王斌老师像主持人孟非一样,引导着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题目的见解,并适时地进行点拨、赞美与鼓励,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同根异枝环节,王老师让学生参与自组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然后请两位同学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其他学生选择阵营,极大地鼓舞了学习气势。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王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鼓足干劲,再接再厉,进入下一阶段的数学探究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可见,王老师深知学生的心里需要,从更深层次来讲,王老师将把对学生智慧的赞美与欣赏转化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资源,高哉,妙哉!
四、课终完美落幕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其实,课堂上,好的结尾更是下次成功不可估量的延续。本课小结时,王老师让学生追溯根源,分析去绝对值的策略,将重点转到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上,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恰是一场盛大的音乐汇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五、一些浅显拙见
    在这一边回顾,一边细细品味的过程中,似乎嗅到一丝丝个人认为可稍作改进的地方。比如,在例1的思考中,一个学生向王老师表达见解后,王老师大致给出评价: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想法,我先暂时不公布,先留余地、时间给你们另外的人思考。但是,王老师可能忘记分享这一美妙的想法,这也许就少了点思维碰撞的火花,也没有极大地调动那个表达见解的学生进行下一阶段数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又如,让学生板书在小黑板上,然后让另一学生扶着展示给大家,其实坐在旁边的一些同学可能看不太清楚。本人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在白纸上,然后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讲解,这样每位同学都能非常清晰地看到。
    总之,听、评、观王老师的课,怎一个“爽”字了得,且观且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07:57:27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下载 28134440483.doc (24 KB, 下载次数: 3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7: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