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具象艺术》课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1: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具象艺术》课后教学反思

       郭刚军

是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第三课。课前我准备了大量具象艺术作品,它们都是中外古代、近现代具象绘画的精品佳作。有中国古代写实经典之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和中国当代写实佳作罗中立的《父亲》、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王式廓的《血衣》等;同时,我还准备了几幅意象主义绘画作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象艺术“真实性”这一特点,我特意将一组具象绘画作品与写实的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具象艺术追求“真实的再现”这一特征。同学们的回答与我预期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具象绘画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景物非常像,不仅画得具体而且特别生动自然。我正准备对具象艺术“真实性”这一特点进行小结时,有两位坐在教室中间的同学好像在下面讨论什么问题,而这两位同学平时是班里较优秀学生,他们的行为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直觉告诉我他们一定有什么问题不清楚。我轻轻地走到他们跟前轻声问道:“你们俩对老师刚才所讲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吗?”其中一位同学站起身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和场面远看的确很真实,但是单独看每个人却感觉不怎么写实了”。我愣住了,居然会有学生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写实功力怀疑,实在出乎人意料。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位学生(A同学)的真实想法我便追问道:“你为什么会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不真实呢?” A同学稍微思索了一下,指着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中人物说:“您看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中这位老爷爷脸上的汗珠;面部和手上皮肤的皱纹;还有身上穿的衣服的质感与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物特像,就像照片一样真实”他又指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说:“您再看《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只是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立体感不强,人物的服装都没有色彩,更看不出衣服是什么材料,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人物形象差别较大……”。
这时候,下面泛起了一阵骚动,显然同学们对A同学的回答反应非常强烈,从同学们的情绪来看和A同学的看法相同的人还不少。真没想到会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写实与否这样一个毫无争议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看来,很多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从不怀疑的“简单”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发现,他们不会因为是名家的作品就不假思索的接受;同时也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问题阻断他们的思路无法继续学习下去。要想让他们接受,就必须先解开心结让他们理解。转而一想,其实A同学的疑问正是让同学们理解中国与西方写实绘画在传统技法上的差异的好机会,同时也是理解具象艺术“真实”的相对性和导入具象艺术第二个特点“典型性”学习的好机会。
我稍作停顿,同学们的讨论声音逐渐变小,教师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为了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也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从中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我分别请了几位赞同A同学看法和反对A同学的看法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赞同A同学看法的和A同学的理解差别多;反对A同学的看法的有认为《清明上河图》由于场面太大,人物在画面较小,本身就看不清楚,因此画得较简洁;也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阴天光线较弱的缘故,因此人物的立体感也就不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21:21:03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的回答并没有让我找到自认为合适的切入点,为了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语言不同的比较上来,我便提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罗中立的《父亲》分别运用了什么不同的绘画技法?”果然,B同学很快便举手发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工笔画技法,罗中立的《父亲》则运用了西方传统的明暗写实技法”。我立即追问:“在中国传统技法中,那种技法是比较写实的呢……”“应该是工笔画,它很细致、工整,也很准确、真实” B同学还没等我问完便抢着回答。我进一步追问:“那工笔画中最主要的造型手段是什么呢?”“应该是线条吧” B同学稍微犹豫了一下说:“《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表现的”。我顺着B同学的意思进一步阐述“线条”(工笔画)与“明暗”技法只是中西写实绘画不同的传统语言手段……
“老师,您所说的由于中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语言不同而形成不同审美方式,这个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还是认为西方的明暗技法比较真实些”坐在第一排的C同学又提出了他的看法。我意识到这是让学生理解具象艺术“真实”的相对性的绝好机会,于是提出“你认为绘画能表现得和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一样吗?”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接下来一场“头脑风暴”便开始了。“可以画得和生活中一样,至少我看不出来哪里不像”“可以画得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还要真实”……这时候D同学的回答引起我注意,他说“我认为绘画中的形象不可能表现得和现实中的一模一样,比喻说头发,画家不可能一根一根地照实画下来……” 这时候同学们的争论也一下子少了,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了他的观点,我接过D同学的话:“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就拿罗中立的《父亲》中这位老农的形象来说吧,虽然老农脸上、手上的皱纹非常生动逼真,但它绝不可能和和现实中的老人的每一条皱纹完全一样,我们也不会在意它是否一模一样,关键在于画家抓住了它的特征,给人以真实感受;同时画家还选用自己擅长的技法再现客观世界,在表现真实的同时突出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接着我又联系《父亲》、《清明上河图》进一步解读。为了加深对具象艺术“真实”的相对性进一步理解而不至于和意象艺术混淆,我又将课前准备好的蒙克的《呐喊》与《父亲》、《清明上河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具象艺术虽然也有画家的主观处理,但它是为了更加真实有效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达的。“画家的主观处理”很自然导入对具象艺术第二个特点“典型性”学习的好机会……接下来的学习似乎变得很顺畅,就像是同学们头上的一片乌云被揭开。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下课了。虽然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教学内容有些遗憾,但是由于A同学的问题所引发的一连串问题,使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让我发现了同学们真实的想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又使我的心变得踏实。我们常说课堂是不可预测的,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课堂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冲突,有些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很无聊,但它往往是打开学生灵感大门的金钥匙,也是解开学生心结和探究知识关键点的好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就是要认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中要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一节课中学习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无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