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3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子(女)共读奇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已经成为许多爸爸妈妈的共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第一招: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新任爸爸妈妈往往很困惑,不知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其实许多资深的爸爸妈妈也有同样的困惑,只是孩子长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下放。但是婴幼儿自己是不会选的,过多的选择和超出能力的选择,只会让他们困惑,所以婴幼儿的家长必须代替孩子来选择。可是,怎样选择呢?
  有一招非常简单: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有人曾问:“我喜欢《红楼梦》,难道可以给初生的婴儿读这本书吗?”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果你真诚地喜爱着《红楼梦》,那么就在给孩子大声朗读中将这种快乐和热爱展示给孩子罢。再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声音的韵律和魅力远远比语言的意义更重要。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当然还需要为他选择适合的食粮:文学的、认知的、科普的、益智游戏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因为亲子共读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总“亏”着大人呀,那样孩子也会渐渐感到无趣。
  英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C.S.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仅仅是让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是不良的儿童文学。”所以,如果一本童书不能唤起你的喜爱和敬意,你大可将它放弃,它未必是一本好书。
  【实例】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是一位图画书作家、儿童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他有几部非常经典的图画书,但很难从读者群来判断它们应该归入哪一类。《爱心树》讲述的一个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图画和文字是那么简单,两三岁的孩子也爱听,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自己读,还有许多大人一边读着一边流着热泪。有一次,我捧着它读给年逾七旬的妈妈听,她听完后很感动,说那棵树就是爸爸妈妈。
  希尔弗斯坦还有一本更简单的图画书《失落的一角》,简单得无与伦比,只有一条线、一个缺角的圆、一些角,每一页只有几行字和几个字,故事大体上是一个缺角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说它讲的是爱情的追求,有人说那是关于人生满足与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说它是从许多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国有些大企业还把它拿来作为招聘员工时用的心理测评素材……有一天早晨,我发现四岁的女儿正在埋头看一本书,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失落的一角》!特别有趣的是,她并不认识那上面的字。我问她:“这本书好看吗?”她很肯定地说:“好看!”我十分惊讶,那一刻我真想变回一个四岁的孩子,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书,或许本该就是这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招:为孩子大声读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公认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声贝的声音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
  为孩子大声读书,在西方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传统,我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能见到这种温馨的场面。1979年,一位升级为爸爸的美国画家兼专栏作家崔利斯,有感于美国儿童普遍阅读水平的下降,专门着书立说倡导“为孩子大声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倡导和研究的行列,使这种阅读形式的推广演变成一场社会运动。美国教育部甚至斥资数千万美元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并于1985年正式确认为孩子大声读(Read-Aloud)与持续默读(SSR)为最为行之有效的两种阅读教育方法。
  平心而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以有许多种有效的方法,中国人传统的背诵经典的方法也多有功效,而且在书香门第中往往自然诞生了一代代书虫。但是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下,阅读被赋予更多的负载,我们并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上班一族的爸爸妈妈往往也不可能在孩子的阅读方面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从经济实效的角度来说,坚持每天为孩子大声读书,也许是最佳的方法。
  为孩子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坚持至少读20分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有可能,至少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直到他明确表示不再愿意继续。这种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善莫大矣,值得尝试。
  【实例】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为孩子大声读。绝大多数图画书都适合为孩子读,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正是因为图画书是读给孩子听的,所以图画书对于孩子才是宝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并不都适合给孩子读。崔利斯先生曾在他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中,为适合朗读的作品的特质做了如下精辟总结: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描写极少,特别是开头。
  民间故事和传统的童话大多数都是直接讲给孩子听的。在经典童话中,《木偶奇遇记》是一个适合为孩子读的作品典范,它从一开头就抓住了孩子:
  “从前有……“‘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
  “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如果同时翻开现代文学大师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还有当代着名童话作家孙幼军先生的《小布头奇遇记》和《小猪唏哩呼噜》,你就会发现这个传统是如何完美地继承下来。如果你在当代的儿童文学世界中寻找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作品,我认为孙幼军先生的作品是首选。
  在英文儿童文学世界中,英国作家达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他的名作《女巫》、《玛蒂尔达》、《好心眼儿巨人》、《詹姆斯和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都有中文译本,其中大部分是由翻译家兼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先生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招:边读边玩天下或许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却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在观念上,不少大人把阅读或其他类似的学习活动看作是相当严肃的事情。比如,我们或许会说“玩的时候有玩的样子,读书的时候有读书的样子”;我们还常常说“寓教于乐”,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但在下意识里还是把“教”与“乐”看作两件对立的事情,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说“教即是乐,乐即是教”呢?
  在早期教育中,孩子所学的一切几乎都是从游戏中获得的。俗语说:“生个孩子要疯三年”。这句话说得太有道理啦。新生婴儿的家长总是与孩子一起疯疯癫癫地长大,看上去只是疯玩,实际上就是很自然的教孩子的手段,孩子在大人的感染和刺激下,异常活跃地接受着外界的信息,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成熟起来。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文字、图画与相关的声音、触觉,演化成有趣的故事和千奇百怪的知识,这简直就是奇迹!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把早期教育中的阅读变成“疯读”。
  儿童的阅读可以有许多种玩法。比如,有的书本身就是玩具书,可以作汽车在地上滚,可以作积木搭房子,可以作拼图变图案;有的书可以适应特定的用途,可以在洗澡时放在浴盆里,可以铺在地上作游戏的地板;有的书里就有游戏,孩子可以一边看一边参与。不过大多数低幼儿童的图书是一般的图画故事书,怎么玩法,需要大人随机变出花样。最常见的玩法有角色表演、画画、做手工等。只要大人“疯劲”十足,肯定能创意不断。
  有的幼儿会在大人为他读书时忙着玩自己的玩具,这并不代表他对阅读活动不感兴趣,大人一停下来,他可能就会抗议。对这种情形大人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些观察。如果孩子确实心不在焉,不妨换个更合适的时段、换一本更有趣的书或换一种更能吸引孩子参与的方式。
  【实例】
  在2003年北京的国际书展大会上,我在一家法国出版社的摊位上发现了一本外形怪异的童书,它有一个半圆形的大缺口,拿在手上与其说像一本书,不如说像一块大积木。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书本打开后,那个大缺口变成正圆形。就是说合起来是“C”状,打开就变成了“O”。原来这是一本讲动物的故事,每幅画有动物的身体也有头部,只是头上脸的部分是一个圆圆的大缺口。原来那个大缺口是为讲故事或听故事的人的脸留下的!你想象一下,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你的脸放在本该是狮子的脸部,夸张地对孩子说:“我是一头饿坏了的大狮子。”孩子将会怎样呢?
  在图书设计中,童书是保留着最大创意空间的领域,你经常能发现一些充满天真童趣的好创意。比如洗澡书已经很有创意了,宝宝一边洗澡,一边可以在浴盆里翻着不怕水而且能浮在水面上的书,原来读书还可以如此惬意!中少社的《婴儿洗澡书》又加了一点创意,书里还带着一个小实物模型,比如潜水艇什么的,可以潜到水下。这样一边洗澡,大人一边给宝宝读,宝宝手里还能抓着一个小玩具,别具一番趣味。
  还有一种书叫《宝宝认知百科》,本来只是一些卡片,上面是实物的照片和童谣,这样的书随处可见。可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者给卡片打上几个小孔,这种书便产生了新的功效。用彩带把不同的卡片组合装订起来,卡片就变成了可以翻阅的书;更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用挂钩把卡片连成一幅,再用挂架吊起来,卡片就变成了一幅有趣的挂图。如果能让孩子亲手做,哪怕是一起来参与,孩子也会开心不已。这样的设计看似简单,但实在是需要一种真正的童心童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招:在大声读中请孩子来参与
  在为孩子大声读的亲子阅读中,如果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将会是一件既好玩又有效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对大人拿着一本书念念有词而且不时翻页的举动感到十分好奇。一两岁的孩子,有时会学着大人的模样,捧着一本小册子,煞有介事地咿咿呀呀。
  让孩子参与的方式五花八门,最简单直接的是翻页和发音。
  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翻页,读完一页大人可以邀请孩子帮助翻页。再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书页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复阅读的书,他们往往凭借书中的图画就能准确判断,这时可以请孩子来主持翻页。由孩子来控制阅读的速度,你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如果从一出生就为孩子读如儿歌、唐诗那样的韵文,你会发现孩子很快会对节律感很好的发音敏感。我女儿六个月大时,我发现她喜欢跟着大人读的唐诗哼哼,特别在每一句的末尾,她都能跟上,而且发音的声调居然出奇的准确。实际上无论读什么,孩子在一岁前后就已经能跟着大人的朗读,有目的地哼哼唧唧。孩子这是在模仿,大人应该特别鼓励,可以通过调整朗读的节奏感让孩子更容易参与。
  有些书中多有象声词,模仿动物的发音、事件发生的声音或是人的感叹音,如“汪汪”、“吧唧”、“咦—”之类的词,这是一两岁的孩子特别热衷于参与发音的。再大一些的孩子会对反复重复的短句或者特别有趣的说法着迷。大人在大声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在这些地方放慢节奏、降低音量甚至不发音,让孩子也来过把瘾。
  让大孩子参与通常需要把形式设计得复杂一点。比如分角色读、模拟表演、画道具或手工做道具,都是很好的办法。如果孩子愿意,甚至可以邀请他来故事接龙。
  
  【实例】
  在《辉煌童年》动画儿童歌曲集中,有一首歌叫做《小熊掰棒子》,曾经是我女儿在十个月时特别喜欢听的。它的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小熊掰棒子,扭乜扭扭乜,掰一个掉一个,扭乜扭扭乜。掰来掰去,掰来掰去,掰来掰去,掰来掰去,哎呀呀,只剩手里这一个,这一个。小朋友,小朋友,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咦——这是为什么?”这首歌女儿可能听过无数遍,无论是听还是看动画都非常安静,特别是当这首歌唱到“咦——”的时候,她一定会唱和一声,节奏感非常准确。这可能是她在叫妈妈、爸爸前最早准确发音的一个字。渐渐地,她开始唱和“哎呀呀”,还有“扭乜扭扭乜”这样有点难度的感叹音。
  我们仔细回忆一下,不少孩子在学习说话之初都有类似的过程。这个奇妙而有趣的过程,如果能用到孩子阅读的培养中,同样可以发生奇效。
  “小口袋文学”丛书中有一篇童话《善良的吃人巨魔》,讲两个孩子在森林边的一个城堡里遇到一个善良的巨魔,最终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当故事讲到孩子与巨魔初遇时,两个孩子尖叫:“哇,吃小孩的巨魔!”而巨魔也大叫:“哇!吃巨魔的小孩!”两个孩子吓得在原地动弹不得,而巨魔却也吓得一下子蹦上楼梯。这是故事里最幽默最热闹的一场,听过几遍的孩子每到这里就会特别兴奋。在类似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比如学故事里的孩子那样大叫,而大人学巨魔那样大叫,这会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有趣。这么做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体验故事里的语言,同时也是让孩子学会在阅读中投入,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招:阅图漫步
  在大声为孩子读书的活动中,有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的步骤—阅图漫步(picture walking)。阅图漫步,就是轻松自然地引导、陪伴孩子,翻看图书里的图画或插图。这种阅读方式应该是非常闲适的,就像在画中怡然自得地漫步。
  阅图漫步可以穿插在大声读的全过程,也可以单独进行。这种活动适用于图画书或有插图的书。优秀的图画书往往有很好的图画叙事能力,孩子甚至可以从图画中“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在正式为孩子大声读之前,最好先进行阅图漫步。在这个阶段进行的漫步类似一种预演活动。比如,指着封面问孩子,“猜猜看,这个小猪为什么叫唏哩呼噜?”然后随意翻看书里的插图,“瞧瞧,唏哩呼噜的裤子怎么掉下来了?”“不好,大灰狼来了!”等等。经过这样的热身,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对书里的故事充满好奇心。
  在大声读的过程中,最好能让孩子同时看到图画。大人往往根据文字来读、讲故事,而孩子却是从图画中读出自己的故事来。有经验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对于图画的细节有令人惊叹的“火眼金睛”,他们常常会读出与文字不同的故事来。
  在大声读完后,可以和孩子一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再次漫步画中,重新回味。孩子那未受羁绊的想像力,能填补文字和图画都无法描述的空白。
  孩子如果兴致高,会自己一边拿着图画一边讲故事。千万别要求孩子的故事“忠实于原著”,大人更应该细心倾听孩子自己的故事。
  
  【实例】
  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三个孩子,当时分别上四年级、三年级和一年级,他常和孩子们一起聊书。有一次,三个孩子告诉他,他们最近特别喜欢一本拇指小牛的图画书,还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诉他故事的梗概,并形容如何的有趣。这位图画书大家松居先生很有些吃惊,他想不起来家里怎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如果是图画书,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于是,孩子们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松居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匈牙利某出版社寄来的图画书,自己因为不太欣赏它的图画风格而忽略了。
  他重新认真地拜读这本书。它的名字叫《魔法的牛》,讲述的是一个俄罗斯传统童话,文字是法语的。令他十分惊讶的是,孩子们所讲的故事与他从书中看到的故事大致相同,而三个孩子对外语其实一无所知,他们的故事完全是凭借图画而看出来的。看过相当多图画书的孩子们,非常懂得通过插图读故事的方法。他们看一幅插图,从中领会故事,然后看下一幅插图,又领会那幅画的故事,再把两部分结合起来。中间断开的地方,就凭想象把两幅画的各处部分联系起来。这样一幅幅地边看图边把它们连起来,整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
  在亲子共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孩子一边通过图画在看故事,一边听着大人的声音,有背景的描述、动作的描述,还有人物的对话。我们想象一下,这与观赏一出戏剧的效果多么相似呀。所不同的是,读书时孩子可以自己来翻页,用自己的手来拉开每一场戏的剧幕。这是何等迷人的事情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招:表演性的大声读
  在为孩子大声读书的活动中,如果更多加入表演的成分,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开心,而且达到很好的效果。
  绝大多数大人并没有接受过表演或专业朗读的训练,再加上平时工作之余比较疲惫,往往会选择很直白地为孩子读书。这样做不是不好,只是还不够“疯”,不足以感染孩子而让孩子迷上阅读活动。孩子天性喜动,好夸张,喜欢把什么事都当真。表演性的读书,正是要利用孩子这种可爱的天性,把他引入到知识的殿堂中来。
  大人绝不用担心自己的表演能力,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听众,他不但会原谅你表演的“拙劣”,而且还会对你的努力报以最真诚的喝彩。为自己的孩子表演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节奏调整适当的朗读。为了做得更好,一般应该事先预习一下素材,至少在有对话的地方要能分清哪一句话是谁说的。对话太多、说话的角色太多的书一般不适合大声读,可以尽量避免选这种读物。主人公形象特别可爱、性格鲜明、语言特征明显的故事,是特别适合大声读的故事。
  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来参与的分角色演,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故事。对于小小孩,可以更多分派一些动作和简单的发音。在一次电视故事会上,一位大人带着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孩表演《乌龟飞上天》的故事,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乌龟爬,台词只有两句:“你是谁呀?”和“你带我上天玩,好吗?”整个故事表演得妙趣横生。孩子非常愿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如果能有机会投入其中,他们会乐此不疲。
  
  【实例】
  有位妈妈曾经给我讲,她是如何用“演”的方法给女儿读《宝宝小姐的故事》的。那是以《兔子彼得的故事》而举世闻名的经典图画书作家碧丽克丝·波特的一篇小故事,讲一只小老鼠如何捉弄一只小猫宝宝小姐,小猫想办法报复,最后小老鼠又机智地逃脱。这个故事里的猫和老鼠活脱脱是一对经常要相互作对的儿童玩伴。不过文字很简单,两三分钟就能读完。那位妈妈很生动地告诉我,她如何扮演猫,而女儿如何扮演小老鼠,两个人学着故事上的动作和对话,整整玩了一个多小时。她的描述让我很感慨,那将是妈妈和女儿共同享有的甜蜜回忆。有这样的妈妈,孩子怎能不爱书呢?
  我在给女儿读插图版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时,为了牢牢地吸引住她,我也尽展表演之能事。这片童话的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都很鲜明:小林勇敢却也有点幼稚,说起话来像个小小孩;大林后来变成叭哈先生的儿子唧唧,唧唧和叭哈是两个巨肥无比的家伙,说话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蹦出来;长胡子国王是个说两句话就哭的老小孩;四四格鼻孔太大,说话瓮声瓮气带回声,句尾总要带两遍;狐狸平平一股酸酸的学究气;鳄鱼小姐自作多情,粗粗的嗓门来扮嗲;蔷薇公主娇气无比,走路像鸭子,说话矫揉造作,两句话准晕倒;最好玩的人物当属黑脸抹脂粉的法官包包,捏着嗓门唱他的《天使之歌》:“吃一块鸡蛋糕,美丽的包包。吃一块鸡蛋糕,美丽的包包。”……虽然以常人的眼光看,我的所谓“表演”其实十分拙劣,但我惟一的听众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经过前后长达两个星期,我们非常愉快地结束了这次阅读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6:3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招: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似乎有千万个“为什么”。在亲子共读的活动中,孩子往往会提出许多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大人可不要忽视。与孩子一起共读的目的就是要一起来分享,分享快乐,也分享困惑。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大人的不同,所以在大人看来他们的问题经常是古灵精怪,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大人如果对这样的问题一笑置之,或强言制止,那么就可能会失去很好的机会。
  孩子在阅读中提问,大致有这样一些情形:对书中的语言不明白;对故事中的事件因果关联不明白;对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不明白;对故事情节的处理不理解或不赞同;强烈地喜欢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强烈地厌恶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从故事中引发的联想;故事与现实的关系;看似无意义的问题;带有一定干扰目的的问题;等等。
  大人有时会在孩子的问题面前措手不及,主要是因为不太理解孩子提问的方式。有时他们看上去在提问,实际上只需要大人来认可。但在很多情形下,他们会用非提问的方式做判断,比如说“孙悟空是真的,唐僧不是真的”,这种说法显示他们对故事人物关系和情节处理不认同,但又说不清问题在哪里。所以大人在孩子的问题面前需要特别多一分耐心,尽量理解孩子的思路,把他们真正的问题引导出来。实际上,当那些背后的问题被引导出来后,你甚至不需要回答,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半。
  小孩子往往不大容易区分虚构与现实的事件,往往从虚构故事中联想现实生活并进行比较。比如有孩子问:“白雪公主的后妈那么坏,她爸爸到哪儿去啦?”大人通常觉得故事就是故事,但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大人擅加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很丰富的体验。
  
  【实例】
  有一本书叫做《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孩子对话》,书中的问题都是孩子提出来的,诸如“天为什么是蓝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我为什么会生病”等等,回答问题的人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他们被认为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读着他们郑重其事地给孩子的答案,你就会发现孩子天真的小问题背后往往蕴藏着真正的大道理。
  对于孩子随时随地会提出的问题,大人常常躲闪、反问或玩点儿游戏就应付过去,大人往往不大愿意承认自己也有困惑。有个日本引进的“鼠小弟”系列图画书,每一幅图画都很简洁,只有一个小老鼠形象,或者再加一个他的小伙伴。不少给孩子读过的大人都承认,“鼠小弟”是特别幽默的图画故事,可是有一点令他们特别困惑,他们问:“这本书每一页有那么宽阔的页面,为什么要把鼠小弟画得那么小呢?”的确是这样,鼠小弟画得那么小,只有凑近前才能看得清晰,而画面那么大的空间都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大人也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呀。关于这个问题,你不妨先想一想,我们到下一招里去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4: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