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惑,催生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4页有这样一道题,小华家去年四个季度用电量情况如下表:
季度





用电量/千瓦时

267

222

270

213

他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常见的用“四个季度的用电总量÷月数=平均每月的用电量”的计算方法,还有个学生用了这样的方法:267 ÷ 3 = 89(千瓦时),222 ÷ 3 = 74(千瓦时),270 ÷ 3 = 90(千瓦时),213 ÷ 3 = 71(千瓦时),(89 + 74 + 90 + 71)÷ 4 = 81(千瓦时)。结果怎么也是81,是巧合吗?避而不谈还是……我决定让她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但她不能做出清楚的解释。
“她是先算各个季度平均每月的用电量,再把四个平均数再平均分成4份,那每份就是平均一个月的用电量了。”一个学生试图帮她解释,但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能理解。
“老师,我觉得可以画图来看。”只见他在黑板上画出了这样几组图:
把每个季度的用电总量平均分成3份后,各个季度中每个月份的用电量就变得一样了。然后,从每个季度中各取一个月的用电量看成一组,这样一共有相同的3组:
因为每组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只要算出其中一组的平均数(81),就是12个月的平均用电量了。
这一片断的教学给我很多启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若能激发,切勿遏制。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的。对于有价值的思考,我们绝不能遏制其发展。由于学生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不一定能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相似与相异”的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于提出这一想法的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次有价值的思维之旅。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加深了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

其次,若能引导,切勿牵引。被约束的思维是一潭缺乏活力的死水。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只需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充当问题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这节课中,当大多数学生对于那个学生的特殊思维产生困惑的时候,我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将自主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层层剖析,让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无形中还体验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当时我为了“节省”时间,将这一问题的思路进行完整而详细的阐述,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他们的思维显然处于被动状态,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成了索要结果的一种形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