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与新课程改革的亲密接触中,我不禁被名师们的激情课堂所深深地吸引,那充满激情的课堂,犹如阳光绿地,绚丽灿烂;那充满激情的课堂,又如涓涓流水,铿锵有声。学生在课堂上那激情飞扬的神情,定格在我的脑海中。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才能用激情装点我们的品生课堂,让激情飞扬我们的品生课堂呢?
一、真诚评价——激情燃烧的火焰
任《品德与生活》课以来,更是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面对低年级这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当你蹲下来给予孩子真诚评价时,你就会聆听到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花的世界是多么美妙。
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上课时容易分神。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总是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运用各种激励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瞧,你们挺起胸膛坐得多神气呀!我爱你们,可爱的小红军!”这形象的比喻激起了学生们的光荣感,上起课来精神抖擞。“小朋友,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佩服你!”称学生为“小朋友”,让学生倍感亲切。“你的想法真了不起,祝你美梦成真!” “你的思维敏捷,总能让大家有所收获!”“你说的,正是大家想听的,谢谢你!”……这样充满情趣的真诚评价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愉悦的音符在每个学生心头荡漾,学生听后,怎么会不心动呢?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在品生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真诚评价语言,就像是一把激情燃烧的火焰,点亮了学生的心火,一串串思维的火花在跳跃。“亲其师,信其道”,让激情飞扬在我们的品生课堂中。
二、快乐活动——激情荡漾的甘露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如果说生活是教材,那么活动就是生命,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来学习,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我们应该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活动”这一激情荡漾的甘露的滋润下快乐学习,让我们的品生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
1、亲近自然。
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原先设计的户外活动因春雨沙沙地下而“泡了汤”。面对着窗外的毛毛雨,我一时犯难了,难道这一节课就让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大谈特谈春天的美丽?这样做,孩子们能感受到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这样的课堂有效果吗?这样的课堂能引起出孩子们心灵的共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望着雨中的朵朵伞花,我眼前一亮,何不来个“雨中校园游”呢?于是,孩子们手撑雨伞,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堆,漫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体验着:轻轻地摸一摸绿叶、数一数花瓣、闻一闻花香、尝一尝雨水的滋味,有的孩子索兴在雨中踩起了水……这一趟“雨中校园游”,使课堂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与春雨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春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在悄然中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开放空间的无拘无束的形式,让这些一年级的“小精灵”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当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后,我亲切地孩子们说:“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雨中的校园,大家都有了不少的新发现!你的发现,大家分享,谁来打头炮,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呢?”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与观察,孩子们讲诉起来头头是道,脸上始终洋溢着激动的神情,个个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一吐为快。
春天不在书本里,春天不在教室里,春天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不能关门闭户而应该走出去,用美好的大自然来熏陶学生,用醉人的春雨来教育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学生的世界还给学生,欣赏他们的童心、童趣,让学生在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快乐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