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同步测试(第6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一、算一算,比一比。(括号中填“相”同或“不”同) 考查目的:采用上下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会感悟的同时还要会表述。 答案:(1)0 10 不 不 (2)10 10 不 相 解析:此题除了让学生感悟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在两道连减中小括号的出现,使结果发生变化。第一题中两个结果不同,一个是0,另一个是10;第二题的结果都是10。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渗透减法的运算性质。 二、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写出结果。 13-6+4= 25-20+5= 8+(4+7)= 13-(6+4)= 25-(20+5)= 8+4+7= 考查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表达,上下两题的异同点能力,使学生对如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有比较清晰地认识。 答案:(1)11 3 (2)10 0 (3)19 19 解析:通过对比突出小括号的意义,让学生认识运算顺序的改变,结果可能会发生变化。增加学生审题意识和能正确判断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找朋友。 考查目的:以找朋友的形式进行带小括号式题的口算练习,增加练习趣味。巩固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对方法的熟练。 答案: 32-(17+3)=12 62+(17-8)=71 50+(22-4)=68 48-(15-9)=42 解析:以找朋友游戏形式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对带有小括号的口算式题进行综合练习,熟练运算顺序和口算能力。 四、看图列算式。 考查目的:以图示呈现,让学生读懂题意,会用所学小括号的知识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前两题中出现运算符号,根据符号提示进行列式,第三题要求有所提高,没有给出符号提示,让学生根据自主练习,进行调整,完善算式并解答。 答案:(1)14-(3+4)=7 (2)4+(3+3)=10 (3)37-(2+8)=27 解析:图示题是情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在情境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了解信息,整合信息从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对一年级学生“四能”的培养重要途径,是今后学习“问题解决”类型的基础。 五、 唐老师还剩多少元? 考查目的: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人民币知识,利用新学的小括号的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复习口算练习。 答案:85-30-9=46(元)或者85-(30+9)=46(元) 解析:此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上午买了2本书花了30元”中“2”是多余条件,要会辨析,与解决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列式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列出带小括号的算式。 六、 (1)一(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多少本?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考查目的: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信息,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答案:(1)84-20=64(本)(2)略 解析:此题是运用本单元加、减法式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对话中巩固学生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中“已经借出去9本”与问题无关,是多余条件。第2题中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如果提出“科幻与故事书的关系比较”等问题。那么总数“85”也成了多余条件。审题、读懂题意是一年级学生需要加强练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