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表达的情感“哀而不伤”。
学情分析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深入透彻的分析问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拨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诵读。
2、 品悟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伊人”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
2、课前学生预习,了解诗意,分组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故事,名言,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特色分析
1、重视朗读,以读悟情。
这节课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节奏、重音、感情的处理,通过自由读、范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大胆展示,发挥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
对中学生来说,爱情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处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灿若星河。今天,我们来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去欣赏其中一颗闪亮的明星——《蒹葭》。通过《蒹葭》的学习,我们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诗经》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雅(大雅、小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周、鲁、商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本诗选自《秦风》,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前人评价:“意境空旷,寄托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学生介绍,多媒体展示。】
(二)、字词 注音: 溯洄 湄 跻 坻
【提问学生,检查预习。】
(三)、朗读指导。
(过渡)师:蒹葭即我们熟悉的芦苇,诗歌借蒹葭想说什么呢?我们先来读。古人说“诗非读不能品也”,请同学们注意重音、节奏、情感。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重音、感情的处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感情基调: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