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8: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

5.心里想着他们
    主题目标:
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3.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
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
    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及设施。
一、走进残疾人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
    2.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
    (1)公共场所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而设计的?它们有何用途?
    (2)社会为残疾人组织了哪些文体活动?
    (3)社会中哪些地方贴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标志,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困难呢?让我们来体
验一下。
    2.体验活动:我做“画”中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扮演生理上有不同缺陷的残疾人。
    (2)请学生试着去完成教科书中的几件事情。
    ①与同学交流时不说话,只打手势。
    ②拄着拐杖走路。
    ③用一只手扣衣服扣子。
    (3)填写教科书29页的“我的体验”。
    3•互动交流:交流自己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
如:老师从你刚才的发言中感受到,你已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只有一只手,做起事来很不方便,有的事甚至还不能做等。)
    4•教师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我们正常人想象不
到的困难。
    5.互动交流: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曾经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健康的人,然而1998年在一次运动会上她因意外受伤,胸部以下部位完全瘫痪。受伤后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学生阅读教科书30页的短文《微笑面对一切的桑兰》,然后谈谈阅读短文后的感受。
    6.教师小结:桑兰的确是一位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她以微
笑赢得了大家对她的敬佩o
7.讲一讲、演一演:你还知道哪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可以讲一讲。也可以演一演。
8.交流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表现在哪些方面?
9.教师小结:这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lO.过渡语:我们的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在很多地方,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和设施。
    11.阅读教科书。
    12.班级汇报:
    (1)请各小队的学生将自己调查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
    (2)各小队代表将自己小队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小队代表
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情况,对各小队的调查活动给予评价。如:从第×小队的汇
报中,我感觉他们这一小队的调查很全面,调查很细致等。)
    (3)互动菱流:从刚才各小队代表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中,你感受到什么?
    13.过渡语: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残疾人,你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呢?
    14.全班交流:自己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今后打算怎样关心身边的残疾人?
    1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活动要求
    1.扮演残疾人的活动一定要注意气氛,不要搞成学生嘻嘻哈哈的场面。教师要引
导学生体验到作为一名残疾人在各方面会遇到的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机会。
    2.在讲述残疾人怎样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时,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
让学生明白虽然残疾人的身体是残的,但他们的精神与正常人是平等的,有些人还很高尚,他们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对学生所收集的典型范例要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借助这些范例激发学生对
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这类残疾人的敬佩之情。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从一个侧面进行体验,从而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
    活动拓展
    学生分组行动,开展“我为残疾人献爱心”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2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