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以“词”解读文本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5: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论文 以“词”解读文本的思考与实践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 要:语文的学习,终究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在关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在得意、得言、得法上下足功夫,我们的文本价值就凸显出来。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关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借“词”发挥,沉入词语,深挖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必将为文本解读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透析;语言文字;解密;文本解读

某日,我听了一位年轻老师上的课,上课的流程大致是:检查预习效果(主要是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只是在浏览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你感兴趣的内容──拓展延伸与文本类似的内容。听来听去,总感觉没有头绪,也不知道究竟要让学生达成什么目标,想带给学生怎样的语文思想或方法。既没有将语言文字放到桌面上深入研读和品析,也没有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一句话,教师授课之前,不明确教什么。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没有深挖并将文本有价值的东西带给学生。孙双金老师说过:“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看来,解读文本真的很重要!

剖析表象,深入其里,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如果对语言文字、关键字词无动于衷、毫无感觉,势必让观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我们教师如果能巧借“词”发挥,将文本的“密文”变为“明文”,对语言文字进行“舍弃、重组并去粗取精,转化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教什么,终究要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价值(无论是表达方法上的、还是人文情怀上的)。所以要“解密”文本解读,还必须回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上来,还必须“紧抠”文本那些让我们忽视的字词。

一、巧妙借用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细读文本先需“把握”全文,把握整体,力求在心中对文本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大意或情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加深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又是增加语言的运用训练,化消极、静态的语言为积极的语言,这样语言就能活学活用,学生就能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巩固。

毫无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让学生以抓住文本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直面课文,钻研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获取其负载的信息,亦即生成文本意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理解内容。如何通过文本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字词去抓住文本内容呢?这需要我们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下足功夫,通过那些很有规律的字词,借“词”发挥,打通理解文本意义的“脉络”。文本内容是庞杂的、多维的,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有舍才有得,不要求全,只求有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5:50:23 | 只看该作者
如《搭石》一课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者是这样抓住关键词,借“词”发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的:
师:(出示该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你们从哪个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既没有人指挥,然而确实那么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协调有序!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生读诗。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诗)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5:50:59 | 只看该作者
从字面理解,到联系上下文体会,学生对“协调有序”的触摸还停留在“文”上。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既体现对语言的揣摩,又渗透人文的浸润,实现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还原文本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的确,文本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文字毫无华饰丽词,既没有陈列铺陈,又没有让人肝肠寸断;是那样的洗练与朴实,是那样的简洁与素朴,犹如那铺于水中的一排排搭石,勾画一个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通过作者简约的笔端,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令人回味的画面:协调有序走搭石。如搭石外表平凡而内在丰富,又如文章朴实而意蕴深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解读,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一个协调有序,体现的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巧妙借用词语,理解表达技巧

文本的表达技巧,多是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文本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巧妙的凸显文本的表达技巧。教者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所谓语言形式,不仅包括语言学、修辞学里的字、词、句、修辞手法等,也包括文章学里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构段谋篇以及文学里的个别表现手法等。简而言之,就是理解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法。这是因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表达服务,是为语言运用奠基的。

廖军老师在教学《凡卡》一课,是这样巧借“挨”字,引领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当一位男同学读到“昨天晚上我挨(āi)了一顿打”时,廖老师走到同学身边说:“来,小帅哥,我们俩是好朋友,感情好好,你挨着我吧。”游戏玩了之后,廖老师问:“凡卡是挨(āi)着打的吗?”男同学立刻更正为“挨(ái)了一顿打”。就这样一个即兴游戏不但让学生会读,而且理解了其意思,更能体会到凡卡那痛苦的学徒生活──充满挨打、挨骂、挨饿、挨冻。文本一个“挨”让我们窥见了凡卡这个人物命运的悲惨,一个并不起眼的字词可以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这种表达技巧需要教者对文本深度解读,需要我们做智慧型教师。

如《月光曲》一课,大多数老师总停留在“人物的对话”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之中,总以为这个训练就是最好的关注语言理解和运用了。而阮美好老师却关注“引子”中的那个“传说”。传说是怎样写的?在《月光曲》那一课上,阮老师通过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明白了“传说”的写作前面会加“引子”。这个知识点想必很多老师没注意过,是这个问题不重要吗?不是,而是自己在文本解读中根本没注意到这个知识点,教学中就更不敢说能体现文体表达形式──文本意识就不可存在。

再如《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文本解读,本文在教参说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其实深究、品味语言文字,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篇保护地球环境的演说稿。大多数教者囿于教参的说法,将本文上成一篇说明文,为此,教者就围绕文本的说明方法深挖细钻,殊不知走向了“死胡同”!因为,文本的语用被传统扼杀了。“慧眼再识文本,另辟蹊径解读”还需回到文本的遣词造句上。我校文本解读大师陈德兵就发现文本有四个“但是”──地球很美丽,但是很渺小;地球很无私,但是人类很贪婪;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人类却非常愚昧;设想移居,但是一切只是妄想。四个“但是”不仅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还向我们强烈暗示文本的表达方法其实是强烈对比!这是之前的教者无法看到的,也是无法解读到的。

通过巧借词语,我们巧妙解读别人所不能解读的新内容、新思想、新写法。这真是“一词真巧妙,解读真奇妙”,独具创新的解读方式为我们的文本解读拓展了一条“新路”。

三、巧妙借用词语,促进读写互动

我们的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两手都要硬。如果我们的语言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将课文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于语言表达活动;或在课文的情境或思想情感的触发下,调动语言储备,进行创造性的表达,那我们的语言文字只能成为虚无的摆设。

如《开国大典》一课,我们应该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有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注意得不够,这是语文教学的遗憾。《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次出现,从中可以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心境、心绪、心态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如《开国大典》这一课,文本作者有大量的叙述,也有大量的议论,师反问学生:“这些议论可以去掉吗?”“这些议论的文字,画龙点睛,指出了典礼每个环节的深刻意义。这种写法叫作叙议结合,请你模仿这种写法,为第9自然段写上一两句议论。”生写:这每一响都代表着             ,代表着                  。

再如《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课文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的读写结合是这样设计的:“地球            ,但是           。”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举两得,这是巧借词语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凭借读写结合的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语用不能止步于理解感悟,应更加强读写迁移,关注实际应用。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外化,达到“跳出文本用语言”,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文本解读千万种,我们关注的那一个支点在哪里?倘若找到这个有效支点,解读文本并加以迁移运用,我们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四、巧妙借用词语,确定核心价值

作为语文老师,进行文本解读的主要目标是破解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就是如何由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正确寻找和确定核心教学价值,从而选准语言的增值点,并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文本解读的意识或者说不能破解语言形式的密码,那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内容分析”的窠臼,这应该也是我们经常走进课堂看到“内容分析”现象顽固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告诉我们:文本解读要从读者到教者,解读视角要是从语义到语用,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言的需要,在深度的解读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确定核心价值,引导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因为阅读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

如廖军老师教学《将相和》一课就很有借鉴意义。毋庸置疑,本课内容多,篇幅长。之前的教者面对每个故事平均用力,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什么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对文本解读不精到,那么很可能就会让整堂课走向“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们应该像廖军老师那样,经过深刻思考,有舍有弃,筛选出最契合学生语文能力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为支架,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法,做到目标明确,一课一得。如只是对蔺相如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字、思维的训练,又适机渗透人物的特点;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等方法,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习得阅读方法,学有所得。“品语言、重训练、习得法,读出情”,教师这样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和独特解读一定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对人物的把握更到位。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们往往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则对本诗做了如下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心切,但当下却不能“还”。听到此,又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才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因为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充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抓准了诗眼“还”字,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王安石改诗”不再仅仅是他锤炼字词的代名词,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文本价值的另一面正是通过“还”字表露出来。

沉入词语,借“词”发挥,是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主要策略。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叶圣陶先生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词不离文,文不离词。词语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这出重头戏的精彩演出,还需以创新的文本解读为根基。只有充分地解读好文本,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独具慧眼的文本解读要从关键词入手,“借”词发挥──在反复阅读、揣摩、玩味中,使其与阅读感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细节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富有新意、走向高效!

让我们一起努力,引领学生拥抱语言,潜心沉入词语,巧妙借“词”发挥,为文本解读撑起一片蓝天,让学生在文本的深度解读中,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