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合作学习之后,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一些记录,如对合作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做以简单的记录,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调整,也便于下一节对不同小组出现的问题提出纠正要求。
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避免了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困难,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新课程理念是“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传统信息技术课学生们都叫“电脑课”,注重软件的操作步骤,把信息技术课变成软件使用说明书,与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差距很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样既有了全面发展又有了个性培养,也符合现时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学校教育教学从管理到具体的课堂实施,要创造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接收情况得到最贴近的发展空间[4]。
(一)熟悉学生,按学情分层
虽然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在年龄和知识层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学生的个别还是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4]。根据这些差异,结合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 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是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层,是基础,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中“网站建设”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自己设计网站的主页”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能够制作具有超级链接,图文并茂的网页”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难度上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电子表格处理与加工》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
1基本函数有哪些?
2学会使用求和、求平均值函数。
3尝试使用其他函数。
对于上面三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4]。
(四)评价与反馈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