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高云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道养生术(佛家经典中的养生秘籍)全文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与其他一切物质的存在。

(五)地遍一切处观

地为 四大 之一。修习此观时,修持者想象大地载物,遍及四方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六)水遍一切处观

水为 四大 之一。习禅者修持此观,在意识中构想此水滔滔不绝,充斥于整个天地自然界而无所不在。

(七)风遍一切处观

风为 四大 之一。习禅者修习此观,于意识中观想此身内外,遍及天地宇宙一切处所,莫不有风存在。

(八)火遍一切处观

火为 四大 之一。修持者修持此观,可于意识中构想此身内外,天地宇宙,一片火海汪洋,以至遍及一切处所,覆盖一切处所。

(九)空遍一切处观

空遍一切处观 ,可依 四无色定 中的 空无边处定 ,于观想中观想此虚空遍及天地宇宙一切处所。

(十)识遍一切处观

识遍一切处观 ,可依 四无色定 中的 识无边处定 ,于观想中观想此心识,背舍空处定而入于识处定,则此心识亦无边无际,遍满充斥于整个天地宇宙一切处所。

佛法广大,向有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 境由心造 的说法。以上 八背舍 、 八胜处 、 十一切处 的修持之法,无不体现了这一 境由心造 的法理之妙。

观音耳根圆通禅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楞严法会上,建议到会者交流一下各自修习禅定的方法和心得体会。在交流中,共有陈如、须菩提、普贤、大目犍连、琉璃光、弥勒、大势至、观世音等25位修养有素的来宾先后发言,各自介绍了自己平时得心应手的一些修持方法,即所谓的 二十五圆通 。会后,释迦牟尼让文殊菩萨作总结,文殊特别指出,观世音菩萨用耳根修习禅定的那套法门,同样也很适应娑婆世界人类的修习。之后,秘法外传,佛法弟子中就有了这一修习禅定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记载在《首楞严经》里。

《首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其简称除《楞严经》外,尚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等叫法。

《首楞严经》全书十卷,以唐代般刺密谛所译的本子较为流行,近代高僧大德圆瑛法师依据别本,阐述《首楞严经》的微旨奥义,著有《首楞严经讲义》。书中述及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性;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然而由于众生不明自心 性净妙体 ,所以流转生死,解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由低至高修习禅定,以破各种颠倒、妄想、执著之见,从而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的境界。

在佛教诸经中,《首楞严经》从理论到实践,对佛家的多种性功,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论述。尽管后世学者中有人怀疑此书很可能出自汉朝人之手,并非佛籍原典,但这并未影响此书对佛教性功所作的重要贡献。书中卷六所述托名为观世音的 耳根圆通 修习方法,言简意赅,义理深蕴,很值得修习者咀嚼玩味。所谓 耳根圆通 , 耳根 是耳朵具有的听觉机能, 圆通 是圆明通悟。其法在于通过对耳根的禅定修习,达到悟性通贯,智慧圆明,亦即在很大程度上以达开发智慧、诱发潜能的目的。其修习的原始记载为: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以上文字可分割为六个层次,也就是六个境界。

一、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初于闻中 是说修行的初期,充分运用人的 闻性 ,也就是听觉,进行修习。 入流亡所 是声音一入耳朵,即便流去,当即消失,不要让它有所滞留。如能做到这样,便就达到听而不闻的第一境了。

对于 入流 二字,《首楞严经》的历来注本,大多解作逆流,意即众生循声流转,谓之为 出 ,可是观世音却反闻自性,谓之为 入 。对此,近人庞祝如介绍心得说: 入流 是出流的反向。因常人一听到声音,心念就会顺着听闻的声音而出流向声,神即随声外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修炼时就要与此相反而收回听觉机能,回光返照,使心光内注,做到不出流随声,而入流照性,反闻能闻的自性,也就是用观智思维: 能听外界声音的是谁? 这是耳根圆通自始至终的唯一总诀。 此说不为没有见地,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的内在核心是一致的。

修习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第一境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听觉和心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于一般不修习的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很难做到佛所说的 清净 二字。其中若就听闻来说,当你平时听到悦耳动听的舞曲,便会心念萌动,由此而联想到舞厅乐曲声中翩翩起舞的对对红男绿女。再如当春天来临,当悦耳动听的枝头鸟语进入你的耳鼓时,总又免不了牵动心念,起踏青远足之思。又比如夏天乌云障天,雷声震耳欲聋,其声由耳入心,由此怦然而生恐怖之心。如此种种,都说明声、心相系,六根与心念之间,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势态。

也正因如此,要修好 入流亡所 ,大体可分两步:第一步,当声音入耳而勾起种种无可避免的杂念时,非得时时地用意念来加以驱赶不可。第二步,日久功夫到家,火候纯熟,这时就自然能够对于刹那生灭的各种声响,做到随生随灭,心不系念,听而不闻。

二、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修习者通过一个阶段 入流亡所 的训练,一旦火候纯熟,便可进入到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第二境了。这里引用在美经营企业、并对佛学深有研究的航业界巨子沈家桢居士的一番话,以明 动静二相 。沈居士说: 据说观世音是在海滩修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来来去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观世音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象,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

由此可知, 动 是有声的, 静 是无声的。而在佛教眼里,动可以听,静同样也可以听;前者是有声之听,后者是无声之听。对于耳根圆通禅来说,修习者进入第二境时,耳根中已经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这种对象,既包括动的有声,也包括静的无声,所以说是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在此还有必要对 了然 二字,提醒一番。所谓 了然 ,就是心里感觉到的,只是一片清净,而知觉却并不昏沉,或者说是木然无知。由此可知,这是一种入禅初定的境界,因为这时脑中的 闻 ,还在时时起着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的不起作用的作用。

三、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按照这样的修习之法渐渐修习下去,积时既久,定中功力转深,便就进入耳根圆通禅的第三境了。

在这一境中,从客观闻的对象反映到主观闻性中来的 动静二相 都已消失,心中已无所谓 了然 可言。所谓 闻所闻尽 ,前一个 闻 是个人主观世界上的闻性(听觉机能),第二个 所闻 是客观世界存在着的闻的对象, 尽 是尽皆消失之意。

由于这是一个在声听上物我两忘、泯然寂然的较高境界,所以一般修禅者在清醒状态中能够修到这一程度的并不太多。然而,当你通过精进不懈的修持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之时,又常会于无意中感觉到一种心里澄澈清明、一尘不染的难以说出的无限恬愉,这就是佛门所说的 禅悦 了。

四、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这一阶段,由第三境 闻所闻尽 而来。所谓 尽闻不住 ,就是接 闻所闻尽 之后,仍然精进修持,不懈不怠。若果这样,就可以尝到耳根圆通禅 觉所觉空 第四境的禅味了。

修习者到此,既已 闻所闻尽 ,那么这时就连心中深层的湛然清净的 觉 ,也可通过修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把它消除于无形之中。所谓 觉所觉空 ,它的语法结构,也和 闻所闻尽 一样。前面的 觉 ,属于生理上的感知功能,也就是心或脑的感知作用;接下来的 所觉 是感知的对象;而 空 则解为一无所有。假如 闻所闻尽 归属于听觉上的物我两忘境界的话,那么 觉所觉空 就是心脑感知上的物我两忘了。由于心脑感知的范围不仅在于听觉,并且还多方面地涉及视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深层的意念等等,所以 觉所觉空 所达到的境界,自然要比 闻所闻尽 来得更进一层。

五、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觉所觉空 以后,修习者连心脑中一片湛然清净的境界也不复存在,就可进入 空觉极圆 的第五境了。

在这一境中,随着参究的渐次达到高级境界和所觉的湛然之境都已泯然消失,于是便成就空性圆满。所谓 空所空灭 ,是说不但能空的我已不复存在,就是连一片湛然净明之境也都归向于空了。

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这是佛教性功耳根圆通禅的第六境,也就是上乘之境。这时修习者对于此生彼灭、生灭持续的声念都已不闻不起,消失殆尽,连自身的存在也已不再知晓。由于其时在修习中已经再没有什么可灭,所以其功修炼到此,也便告成了。

问题在于,文中 寂灭现前 的 现前 ,应当解作整体充满的意思。因为修习者到此已经彻底解脱了世间的一切妄想执著,以及在禅定过程中所经历的层层深入的境界,所以再也没有自我的本体和觉知的对象可以留碍。为此, 忽然超越出世间 ,成就无所空缺、无有边际的 十方圆明 。所谓 十方圆明 ,不但说明在本性之外,再也没有一物,没有佛,没有众生,没有地、水、风、火,就连空虚也没有了。

以上耳根圆通禅的修习方法,对于 入流亡所 的第一境,除上班工作外,时时处处都可修习。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及证悟过程》举一位居士的话为例说: 纽约地铁(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铁,就被这乱哄哄的闹声弄得心烦。 现在我们分析他的这句话,可以分解出这样几个层次:

(1)坐进地铁,地铁的声音就灌进耳膜里来,这可称之为 入 。

(2)地铁所发出的每个 轰隆 之声,都在耳膜里得到反映,这就是不流而住,也就是第一个 所 。

(3)把地铁发出的 轰隆轰隆 等每个声音连贯起来,这是第二个 所 。

(4)这 轰隆轰隆 的声音是地铁的声音,而不是别的什么声音,这种由心的感知产生出来的对于声音的分别,就是第三个 所 。

(5)地铁的闹声真烦心,这种由对象引起的烦心,又成了第四个 所 。

对于地铁 轰隆轰隆 声音引起烦心的祛除之法,就是 入流亡所 。其法由此而反推上去为:

(1)尽管车声隆隆,但不与烦心挂起钩来,其意即为把车声和烦心连在一起的结解开,这样就 亡 了第四个 所 。

(2)尽管其声隆隆,但不去管它或分别它是什么声音,这样就把隆隆之声和地铁连在一起的结解了开来,如此则 亡 了第三个 所 。

(3)尽管听中有声飘过,但不去管它是什么隆隆声、轰轰声,还是什么吱吱声、咚咚声,这样就又 亡 了车声在耳中所引起 轰隆轰隆 之声的第二个 所 。

(4)对于每个单位的 轰隆 之声,可以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让它连贯起来,而在我的闻性中起声音的感觉,这样就把 亡 的第一个 所 也去掉了。

(5)到此阶段,所有的声音对象 所 ,都已因亡失而不复存在,这就进入 入流亡所 的境界。

就修持而言,耳根圆通禅的着眼点在于对于听的祛除,由此而进入修心养性的高级境界,即一心清净而取得的意念上的 定 。有人认为,经常修习这一收敛耳根意识的意念调节功法,非但可以清心获吉,甚至还可获得 超卓智慧和特异功能 ,这就又要看修习者本人的缘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禅宗僧人,注重禅修,自先祖达摩开创疑心入定的 壁观 禅法以来,其法久行不衰。《楞伽师资记》卷一说: 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这说明,禅宗历代祖师,对于 传佛心印 的坐禅之法,都极为重视,认为若要 成佛 ,如果舍弃坐禅之法,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然而,佛门诸多宗派中的一支 净土宗却另有其别具风采的修持方法,即不分男女老少,不分上智下愚,人人都能修持的 念佛 法门。

念佛 和 念经 不同。所谓 念佛 ,就是口中反复称念 阿弥陀佛 的佛号; 念经 则不这样,而是以念诵《阿弥陀经》、《心经》或《金刚经》等佛教经典而成圆满功德的一种方法。

早在东晋时期,名僧道安就曾带领弟子在弥勒像前立下誓言,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其后不久,名僧竺法旷又开创弥陀净土法门,更是对弥陀净土心向往之。弥勒净土是弥勒佛所在的、与世俗世界有所联系的 兜率天 ,而弥陀净土则指的是阿弥陀佛所在、至美至乐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时期,僧人慧远还在庐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 白莲社 以结社念佛, 共期西方 。慧远之后,东魏汾州玄中寺高僧昙鸾著《往生论》,认为世风混浊,靠 自力 解脱的 难行道 深为不易,所以大力提倡以 他力 ( 乘佛愿力 )解脱的 易行道 。 易行道 的修持方法,主要为一心专念 阿弥陀佛 名号,死后就可往生安乐国土。隋唐年间,玄中寺僧人道绰继承昙鸾遗风,继续在玄中寺弘传净土信仰,著《安乐集》。唐初之时,道绰门人善导飘然来到长安光明寺传教,并正式创立了净土宗,著作有《观念法门》、《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等多种。由于净土法门提倡只要一心念佛名号,就可往生极乐国土,所以修行简易,此后便大大流行开来。又由于净土法门发展到后来,还与禅宗有渐渐融合之势,所以从古以来高僧禅净双修的,真是代不乏人。

撇开佛教教义,从修性养生角度考察,一心念佛在客观上带来的,常常有扫除妄念、摄心入静的好处,所以有益身心,确保健康长寿。佛门弟子中虽然多半一生吃素,没有摄入多大的营养,然而其中轻身延年,活到七八十甚至百岁高龄的却不乏其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这一暗合修性养生原理的念佛功法。

念佛之法,按照净土法门的说法,口念是念,心念也是念,又有实相念、观想念、持名念等法。

一、实相念

所谓 实相念 ,就是入第一心义,观佛法身实相。《肇论·宗本义》说: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佛门认为世俗的一切现象都是 假相 ,所以修持者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 常住不变 的真实相状。为此,实相念所获得的三昧名为 真如三昧 ,也称 一行三昧 。从本质上说,这一法门,本属于禅,然而因为禅心所现的境界便是净土,故而也有人把它划归净土法门。同时,由于这一念佛法门除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较难普及到中、下两根的广大信徒中去,因此净土门中对此较少有人提倡,而任其由禅门中去发挥。正如赖永海《中国佛性论》所说的,实相念 所念之法身实相,实是众生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故净土法中一般不提倡,而把它归于禅门。如果说这也是净土法门的话,当非属西方净土法门,而是属于唯心净土法门 。

二、观想念

所谓 观想念 ,就是依照《观无量寿经》所说,对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分别作观日、观水、观地、观花台、观小佛身、观大佛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等十六种观想。方伦《净法概论》说,持观想念者 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无非极乐,立可转娑婆(世俗世界)为净土,不俟命终,即身便游乐国,功效之大,匪可言喻,此其所得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 。可是由于这种三昧法,也有根钝难成、心粗难成、无善巧方便难成、认识不深刻难成、精力不及难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五种难成 ,所以难以推广普及,在净土念佛法门也属难行之门。

三、持名念

在净土法门中,道绰以前修净土的,多偏重于观想念,道绰以后,由于 观想 难成, 持名 易行,所以 持名念 经过善导的提倡,便就成了净土念佛法中最为通行、基本的修持方法。当时有人问善导说: 何不令作观,直造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 善导回答道: 众生业重,境细心粗,识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 (《净土专杂二修说》)

佛教性功修习持名念,既可念 南无阿弥陀佛 ,也可单念 阿弥陀佛 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原为梵文音译,从中译含义看, 南无 意为顶礼、皈依, 阿 为无, 弥陀 为量, 佛 为觉者。这样连贯起来,其意即为顶礼或皈依无量觉者。

由于持名念为佛教净土功法的基础,所以这里重点介绍持名念的十二种具体功法。

(一)默念

默念是口唇虽有念的动作,但不发出念的声响。为了使念时思想不致走散,从而收到凝神静虑的修性养生效应,所以默念时不管是念 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还是 阿弥陀佛 四字,一定要在念者心里一字一字地从头到尾,历历清楚,否则便达不到凝心一境的入定境界。

由于这是持名念中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所以非但坐时卧时可行,就是在乘车、走路、洗澡等不必用心用脑之时,也可随时默念,以收摄心归静、不致旁驰之效。

(二)出声念

修习佛教性功者于默念时,如果昏昏欲睡,或一时难以摄心运功,可以临时改用出声念的办法。其法可振作精神,出声朗朗,逐字逐句,历历分明。为此,出声念对于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不绝的杂念,有着较大的作用。

因为出声念时间长了容易唇干口燥,所以只宜作为居家默念走神时的一种临时性过渡,不宜选作长时期的修习之法。

(三)金刚念

所谓 金刚念 ,念时声音中和,或微微出声也可,关键在于声声入耳,一字不失。在持名念的各种念法中,由于此法要点在于口、耳并用,而心又系于口、耳之际,所以摄心入静,功效卓著,为多数修习者所乐于接受。前人认为, 金刚 两字,金喻其密,刚喻其坚,密则杂念不容易渗入进来,坚则杂念无不被摧,所以便把此法称为 金刚念 。

(四)觉照念

觉照念 的方法,就是默念时反照自性,但觉我性佛性、我身佛身浑然成为一体,眼前感到的只是一片光明宏阔、湛然寂然的混沌境界,至于身外的一切景象物象,此时都已不复存在。因为此法对于心性的自我修养有着较大功效,所以日久修持,可以开发智慧,提高思维能力。

(五)观想念

所谓 观想念 ,就是默念之时,心中观想阿弥陀佛金身现前,光照四方,同时又见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侍立于阿弥陀佛身边。念时并可由此进一步想象西方极乐世界鸟语花开、宝池金地等种种辉煌绮丽景象,从而心生愉悦。

观想念的好处是念时用想象中金光四溢的佛身佛国来驱赶心中时时袭来的杂念魔障,功效特别卓著。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宇宙,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纯属子虚乌有,然而作为一种思想深处长期以来形成的幻景,毕竟有其奇妙之处。所以古代修习此法的高僧大德或男女居士,于临终蒙眬之时仿佛阿弥陀佛真的前来接引,于是便安心瞑目,含笑泰然而逝。为此,方伦《净土概述》说: 倘久观令熟,平时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报体衰谢,此方尘缘,不复牵累,则极乐境胜,便一齐现前了。

(六)追顶念

追顶念 就是念时口中微微出声,一句一句,从上到下,接头连尾,毫不间断地一口气连续下去。所谓 追顶 ,就是下句追逐上句,顶着上句不让断续的意思。

这一念法,由于上句下句,接头连尾,追顶而成,中间不容一丝空隙,所以念时思想集中,杂念无从钻隙而入。为此,这一念法看似口唇持续在动,而心则全然归于寂灭,有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于气功中既练息、又净意的修炼方法。

(七)礼拜念

顾名思义,所谓 礼拜念 ,就是边念边拜的意思。我国传统养生,向有活动肢体的导引功法,而净土念佛法门的礼拜念之法,就其实质来说,当属导引范畴无疑。

前人认为,礼拜念的这一修持法,有 三业集中,六根都摄 的妙处。 三业 为身业、口业、意业。其功练时礼拜起伏,肢体活动,是为身业;念时口称佛号,如线穿珠,连贯不断,是为口业;边念边拜之时,意中思佛,心无旁骛,是为意业。 三业 既已集中,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也就同时摄而不散了。

(八)记十念

记十念的修持之法,就是于默念佛号的同时,用数珠记录所念的次数。

其法默念十次佛号,手里的数珠就数过一粒。由于 念 和 数 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念时心思自然高度集中、无法外驰,否则手底的数珠,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拨动。由于这一念法对于收摄心神、使归于静有着方法上的保证,加之简便易学,饶有情趣,所以也为多数修习者所接受。

(九)十口气念

十口气念之法,念时采取追顶念法,不管念多少句,只要呼气之时,一气念完到底就可以了。一气念完之后,吸气再念,从头到底,和上次呼气所念一样。这样连续十次以后,其功就算告毕。

十口气念的方法,本为工作极为忙碌,没有时间念佛的人而设的一种方便法门。然而就佛门修持而言,对于平时极忙而无法练功的人来说,十口气念也不失为一种节省时间而比较容易修习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初习这种法门,5分钟左右便可。此后即使练久气长,肺活量有所扩展增大,但至多10分钟左右也可完功了。

除以上九种念佛法门外,佛书还有 定课念 、 四威仪念 、 念不念皆念 等说法。 定课念 是指每天规定时间念多少遍。 四威仪念 是说在平时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心心不忘默念佛号。 念不念皆念 是说念久火候纯熟,即使口里不念,心里也时时刻刻摄心洗虑地在念。

以上净土念佛法门,若和坐禅之法作个比较,两者的区别在于:念佛则一心放在念上,从而念念归一,以念来驱散刹那生灭、无穷无尽的纷驰杂念;而坐禅则最终要求心不着境,着境便失本来面目。然而,由于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其时已经炉火纯青,出之自然,所以也可达到虚空粉碎、心不着境的入定境界,所谓 若非念佛便参禅 ,净土念佛三昧和禅门真如三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沟通,意即指此。为此,昔俞慧云《念佛吟》有云:

习气多生苦执持,牵缠三毒贪嗔痴。

忽如暗室明灯照,一句绵绵密密时。

此外,唐宋以来佛门中还流行着一种禅净合修的 参禅念佛 之法,《庐山莲宗宝》述其法道:

密密举 南无阿弥陀佛 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成佛,毕竟哪个是我本性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的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的是谁?参良久,又举 南无阿弥陀佛 ,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简断。

可见这是在念佛名号时反复自觑自参,以求彻悟的一种修持方法。

对于念佛禅修性以达养生的暗中径路,究其实质,在于完全切合气功默念入静原理。对此,佛教气功学者陈兵总结: 念佛禅虽渗透了宗教信仰主义,但从气功角度而言,其念佛的各种方法都可取资,实际上气功功法中的默念字句入静法、观想悦意景物法等,与念佛禅的关系甚为密切。自宋代以来,中国汉地佛教界在念佛禅方法积累的经验最多,方法最为完备,能提供气功学的东西也最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印度善无畏传经中土,带来该国密教胎藏界密法《大日经》,不久与弟子一行译成中文。此后开元八年(720)时,彼地金刚智与弟子不空又传入印度密教金刚界密法经典著述《金刚顶经》,并由不空独力译出。后来,善无畏、金刚智等所传两种密法,经彼此融会充实,于是以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密法,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的密宗,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渐渐生根开花了。

在深奥的密宗修持诸法中,与修性养生关系密切而暗合气功原理的,主要有三密瑜伽、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大手印、大圆满等法。

一、三密瑜伽

所谓 三密 ,就是身、口、意 三业 ;所谓 瑜伽 ,意即 相应 。因此 三密瑜伽 ,用汉地的话来说就是 三业相应 。 三业 与谁相应?回答为:修持者本人的身、口、意三业,时时不忘与 本尊 的身、口、意 三密 相应。

那么何谓 本尊 呢? 本尊 又称 自尊 ,为密宗修持者本人平时最为尊奉的一尊佛、菩萨或金刚。密宗认为,修持者本人若要成就本尊的所有智慧功德,从而即身成佛,非得修习与本尊相应的 三密瑜伽 不可。

在具体修习中, 三密 有 有相三密 和 无相三密 之分。 有相三密 :本尊的身相、手印、所持器杖标帜等为 身密 ,本尊的 真言 (咒语)为口密,本尊的 净菩提心 (类似于禅宗的 自性 、 真心 )为意密。 无相三密 :本尊的身、口、意 三密 ,实际上无一不从 净菩萨心 的妙用中得以自证,正如《演密钞》所说: 寂密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 有相三密 、 无相三密 之外,唐密还把 胎藏界 的三部本尊和 三密 挂起钩来:以佛部表身密,莲花部表口密,金刚部表意密。所谓 佛部 、 莲花部 、 金刚部 ,《苏悉地经》说: 诸佛形像即是佛部,诸菩萨形即莲花部,诸世天像为金刚部。 《大日经疏》卷五则说: 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物,故名莲花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

密宗行者有相瑜伽的修持方法,原则为手结印、口唱咒,以我的 三密 入 本尊 的 三密 ,以 本尊 的 三密 入我 三密 ,所谓 入我我入 ,彼此平等。日本空海《即身成佛义》说: 以手作印契(手姿手势),为如来之事业时,自身本有之佛部诸尊,以身业为门,速疾开显;口诵真言时,自身本有之莲花部诸尊,以口业为门,速疾开显;又以意观满月轮时,自身本有之金刚部诸尊,速疾开显。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则说: 修法时,修持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一)身密

修持者按本尊的坐姿和手印安身安手,思想上认为我即本尊、本尊即我。

就坐姿言,密宗修炼最常用的为 毗卢坐 ,亦即大、小乘佛教坐禅时所采取的双盘结跏趺坐。因其坐法有双足跏趺坐,两手结定印安置脐下,脊直肩张,颌压喉结,舌抵上腭,两眼垂视鼻前,口吐浊气后禁语,一心寂静,于现前境不起分别等七要点,所以又名为 七支坐 。

毗卢坐 之外,密宗修炼的特殊坐姿,还有方便坐、菩萨坐、莲花半月坐、法身坐、报身坐、化身坐、匠工坐、垂足坐等。方便坐,梵语音译 悉达桑那 ,坐时先左腿内弯,膝抵坐垫,足抵会阴,然后右腿内弯,把右足外踝上方搁置在左内踝的稍上方,同时右膝也紧贴坐垫。其身、手等姿势与 七支坐 同。由于这种坐姿要比七支坐易做得多,所以名为 方便坐 。菩萨坐,即单盘坐法。莲花半月坐,坐时两膝左右着垫内弯,脚心相对。法身坐,两足膝的安置和莲花半月坐相仿,两手则拇指掐无名指末节,其余四指握拇指成金刚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9 1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