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高云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道养生术(佛家经典中的养生秘籍)全文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六妙门 又称 六妙法门 、 不定止观 。在佛教天台宗性功中, 六妙门 是一种万行开发、降魔成道的禅定方法,其法因天台宗创始人智竭力提倡,并撰成《六妙法门》一书,而大行于世。

所谓 六妙法门 ,智在《六妙法门》的一开头就说: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 又说: 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常有,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六妙门大意有十。

按照智的说法,六妙门的十种大意为: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

十证相六妙门

现把十种六妙法门大意,分别详略,加以阐述。

一、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这一六妙法门的大意,基本为阐释数、随、止、观、还、净 六妙法门 在修习中的作用而设。撇开其宗教成分,就修性养生角度而言,其对 六妙法门 作用的解释分别如下。

(一)数

为什么 数 为妙门呢?这是因为整个数息的过程,就是忘却烦恼、断除杂念的过程。由于在这过程中,修持者的思想从纷纷扰扰的杂念和烦恼中解脱了出来,所以数就成了 妙门 。

(二)随

随为 妙门 的原因,在于修持者在思想上一心随着呼吸的自然出入而出入,所谓 心息相依 ,并由之而生出 十六特胜 来。其 十六特胜 为: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心受喜

七心受乐

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十六特胜 中,重点似乎落在 观弃舍 一条上。这是因为 观弃舍 能 观破非想处惑 ,从而达到思想上 两舍 的入禅境界。关于 观弃舍 的具体情况,智大师有云: 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 这种 非想 ,既不是思想上有想,也不是思想上无想,而是把 有想 和 无想 两者统统都 弃舍 掉,从而进入真正明心见性、趋向真如的高级境界。因为在修习禅定时,有想固然不妙,但一心泥着 无想 ,就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想,所以不如 两舍 为妙。

(三)止

在佛门中, 止 是通过次第发五轮禅,从而达到涅槃的妙境。五轮禅的情况为:

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

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就修性功法来说, 止 的要点在于止心,使心如死水,静寂而不起波澜。

(四)观

何以 观 为妙门?智的解释是: 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 一句话,就是在高度安静状态下,修持者的智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还

对于 还 为妙门,智大师也自有他的解释: 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 还 里面因有返本还源、明心见性的含义,所以也被列为修习的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个 妙门 。

(六)净

净 是本性清净。由于本性清净,所以能够获得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的 自性禅 。

二、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法门 原由《安般守意经》中的 六结意 ,即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而来。这里,隋释智把 六妙法门 中数、息、止、观、还、净六种妙法的修习,全都集中在了这一段里,所以就成了十种六妙法门的重点所在。

六妙门坐禅法 的具体修习方法,大致如下。

(一)数

数 是默数呼吸出入的次数,又有 修数 和 证数 的不同。智大师指出: 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一呼一吸为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1.修数

调和呼吸,使呼吸自然往来,绵绵若存,然后把心系在默数呼吸上,从一到十反反复复地数。数时以一呼一吸各为一次,也可以把一呼一吸并在一起作为一次来计。有时为了加强系心呼吸、祛除杂念的效果,还可从十到一地反过来倒数。

2.证数

修数历时渐久,趋向纯熟,这时从一到十,呼吸轻微,自然不乱,因为至此用不到系心默数,也能进入息心静虑的境界,所以下一步就可以进入到 随 的修习了。

(二)随

随 是心意随息不乱的呼吸修炼之法,由于进入这境界,心随于息,息随于心,所以名之为 随 。智大师说: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入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其修随、证随之法如下。

1.修随

进入修随阶段,因为数息纯熟,杂念已能自然不生,心不分散,所以此时坐禅不必再用数法,任其心息相依,一心随着呼吸出入就可以了。

2.证随

修随之后,心既安静,静则入于细微,此时似乎感到呼吸长短,有从遍身毛孔出入之妙,而意境则恬然寂然。如此久而久之,修习者如若觉得随息还是厌粗,便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止息修习了。

(三)止

止 为止息泯心。智大师有云: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 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 复作是念: 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 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其修止、证止之法:

1.修止

随息纯熟之后,意念不必随着呼吸的出入,也能凝然寂然,纤尘不生,这时就已进入修止境界了。

2.证止

修止之后,全然忘却物我,身心泯然入定,由于这时已经进入坐禅的高度入静状态,所以就为下一步的修 观 奠定了基础。蒋维乔居士说: 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仍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 观 。

(四)观

观 是观息,智大师所述观息之法为: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是观时,诸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其修观、证观之法如下。

1.修观

经过 止 的修习,坐禅者已止息泯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这时于定心中起 慧分别 ,细细默观微细的呼吸出入,犹如空中的风,而身体的 皮肉筋骨三十六物 ,则也好比芭蕉的不实一样。这样一观,身息两者都了无实在,这就进入 修观 境界了。

2.证观

修观之后,感到呼吸出入,周遍毛孔,这时心眼开明,洞见周身皮肉、筋骨、脏腑,以及诸虫等内外不净,刹那变易,从而心生悲喜,彻底破除人世间的种种颠倒妄见。

(五)还

还 是还源。智大师对 还 这样交代道: 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两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其修还、证还之法如下。

1.修还

我们既然用心来审观呼吸出入之息,就有能观的心智和所观的意境。然而,心智与息境都是相对而存在着的,并非绝对的有,故而,这时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 ,如若这样,便就 境智双亡 ,修成 还源之要 了。

2.证还

能观的心智由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所谓 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 。蒋维乔居士认为: 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 证还 。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 净 。

(六)净

净 为澄净。智大师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1.修净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别,心里清静得没有丝毫渣滓杂念,名为 修净 。

2.证净

心慧相应,真心显露。这种真心,并不是想象中有个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种心垢全无、一尘不起的高级境界。

以上数、随、止、观、还、净,就是 六妙法门 的全部修习内容。关于这里的 止 、 观 法门,虽然和上篇《止观坐禅法》中的 止 、 观 名称相同,但其实际意义却颇有所出入。因为《止观坐禅法》篇中的 止 、 观 ,重点偏重在息的方面。话虽如此,两者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达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证无上 涅槃 。

在整个 六妙法门 修习过程中, 数 和 息 为前功, 止 和 观 为正功, 还 和 净 为修习的归结。为此,蒋维乔居士总结 六妙法门 道: 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分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三、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便 是方便, 宜 是适宜。上述第二次第相生数、随、止、观、还、净 六妙门 ,对于初学安心的修习者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方便、适宜的来做,即经书所说的 善巧 。

怎样来选习适宜于自己的功法呢?修习者可先从学 数 开始;几天以后,又可学 随 ;再几天后,又可分别先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学 止 、学 观 、学 还 、学 净 。然后再次从头开始,学 数 、学 随 、学 止 、学 观 、学 还 、学 净 。这样安心修习,又各经过几天以后,心里便就有数了。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 数 ,那就以 数 法安心;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 随 ,那就以 随 法安心。至于其他各法的修习,也莫不如此,不必斤斤计较于 六妙法门 的次第先后,而以 随便而用 为要。

经过这样一番选择,修习时若觉得自己所选的一个妙门能使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完全定得下心来时,那就专用此法坐禅修习。如此日长时久,必有所获。然而,因为修习者毕竟是个活体,所以情况也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这样修习一个阶段后,心生散乱,暗塞不明,那么又可调换其他五妙门中任何一门适宜于自己的功法来做,原则是 安即为善 ,不必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以上随着个人情况选定修习的 便宜 之法,就是佛门所谓的 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 了。

四、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坐禅修习,如果修习者心思散乱,杂念纷起,一时静不下心来,这在佛门中叫做 障 。 障 为修禅之病,为了治病除障,必须用药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针对性治疗的 药 ,就是 随对治六妙法门 。

那么,修习者该用什么样的药来对治坐禅中的病障呢?

(1)坐禅时如果此心纵横散乱,好比猿猴攀树,难以制伏,可以用调心数息的 数门 来加以制伏。为此佛说: 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2)坐禅时假若其心亦昏亦散, 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 ,这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选习 随门 进行对治。智有云: 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3)如果在坐禅中觉得心急气粗,思绪不定,可以用 止门 来进行对治。这时可以宽身放息,制心凝寂,藉以止住各种无穷无尽的 忆虑 。

此外还有多种情况,因为事涉佛门专修,这里从略。

五、第五相摄六妙门

六妙门 的坐禅修习,真是奥妙无穷, 相摄 就是这种奥妙无穷中的一种。

在各种 相摄 中,最主要的 相摄 之法有 六门自体相摄 和 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两种。

(一)六门自体相摄

何谓 六门自体相摄 ?这是说,修习者在坐禅修习 六门 中的任何一门时, 一一皆摄六门 , 一中具有六相也 。举个例说,在修数息门时,因为心要随着息的往来而数,所以便就摄了 随门 ;数时为了止息纷纷而起的攀缘,故而又少不得 制心在数 ,所以就摄了 止门 ;数时因为息的呼吸往来,了了分明,所以便又摄了 观门 ;数息时摄心静虑,止息攀缘,把动散的心全部收还在了数息上,所以便又摄了 还门 ;数息时一心系在数息上面,身心寂然, 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 ,所以便又摄了 净门 。

举一可以反三,对于其他各门的修习也无不如此。由于 一一皆摄六门 , 一中具有六相 ,所以就 六门自体相摄 来说,又有演成 六六三十六妙门 之妙。

(二)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

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 的精神,虽然近似于 六门自体相摄 ,但也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其情况可举 数息 为例:修习者调心数息,从一到十,心不分散,就是数息的本门。数息之时,静心善巧,既至息的初入处所,又知中间经过之处,复知息的最后还出,如此心息相依不乱,从一到十,岂不同时成就了 随门 ?数息之时,细心善巧,把心中的细微觉观和刹那念异都系在了数息上,这样不就在数息的过程中同时又成就了 止门 ?数息之时,用静鉴之心观照呼吸的出入生灭, 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 ,这样不就在数息之时同时成就了息念巧慧的 观门 ?数息之时,非但成就观智,并且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性,从而 离知觉想 ,这样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 还门 ?数息之时,修持者 心同法性,寂然不动 ,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 净门 。如此 六六三十六 ,所以亦名 三十六妙门 。智大师指出: 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可见这是一种开发智慧的禅定性功。

以上 六门自体相摄 和 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修习时以一门统摄六门,后者则在修习时以一门同时成就六门,其区别可谓细致入微。

六、第六通别六妙门

本段 通别六妙门 ,其内容主要为阐释修习六妙门时,可因各人根器利钝不同而收效不同。

根器资质钝的,虽然面上也是修的 六妙门 ,然而终于因为于修习时心起魔业,从而堕入外道,难证正果。比如在数息时,修习者心里只知从一到十,往返默数,使令安定,可心里想的,却希望从此入禅,享受种种快乐,这样一来,因为着了 贪生死 的念头,所以佛门称之为 于数息中而起魔业 。其时由于 心行理外 ,故而名为 外道 。

而真正修习六妙法门,按照智说法,又有 声闻数息相 、 菩萨数息相 等种种不同。声闻数息相为,在数息时不离苦、集、灭、道 四谛正观 ;菩萨数息相为,在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因为涉及佛门教义,哲理深奥,这里暂且打住。

七、第七旋转六妙门

这一段为佛门修持的上乘功夫,为修菩萨行者所修。其法 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悯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 。这样发愿以后, 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由于此后一路下去,颇涉佛门哲理,所以为天台宗僧人所专习,一般人难以入其堂奥。

八、第八观心六妙门

本段 观心六妙门 ,专为大根性人而设,由于其法所涉佛法较为浅显,所以一般人只要通过努力,也可照此修习。

其法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各种数息法,都是由心而出,离开了心,就离开了法。修习者若能够如此观心数息,便就得知 心是数门 了。其次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全都随着心王而生,如果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数,因此心王一动,心数也就随之而动了。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 心是随门 了。再其次观心时,懂得心性常寂,便是诸法常寂,正因为寂,所以不动,因为不动,所以名 止 。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 心是止门 了。又其次观心时,感到 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形貌),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 。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 心是观门 了。又其次观心之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既不得所观之心,也不得能观之智,从而以无著妙慧,还通一切诸法,集诸善根,回向菩提。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 心是还门 了。又其次在观心时,虽然能了了分别诸法,可是却又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经书有云: 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 由于修习者通达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智指出: 心者,即是净门。

以上六门,不分次第先后,只要修习者在修习时能够 直观心性,即便具足 了。

九、第九圆观六妙门(略)

十、第十证相六妙门(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五停心观为佛教禅观中重要的修习方法,其法尤为法相唯识宗所重视。

法相唯识宗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由于其法以 万法唯识 为归,所以有 法相唯识宗 之称。又由于他们师徒二人平时经常住在西安的慈恩寺里,加之人们又习称窥基为慈恩大师,故而这一宗派,也常被称为慈恩宗。此外,这一派还因奉《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人们亦称之为瑜伽宗。

佛门修习五停心观的目的,全是为了清除世俗无穷无尽的贪欲,从而使心思得以安定下来,并使人的先天智慧和良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

五停心观 依次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关于 五停心观 的大致内容及其对治的世俗贪欲,近代精于唯识之学的正果法师曾概括为:

(1)不净观,即观内外境界的不净相,对治贪欲过患,而停止其心。

(2)慈悲观,即于亲品、怨品、中品有情,观其可怜悯相,而修 与乐拔苦 的慈悲观,对治嗔恚过患,而止息其嗔恚之心。

(3)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续的道理,唯法唯事,唯因唯果,无我体我相,无作者受者,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

(4)界分别观,即以观心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或十八界,对治平时的我慢过患,而停止其心。

(5)持息念(数息观),即以念持出入息,令心息相依,计算息数,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

修习不净禅观,主要是修习者通过对自身、他身、种子、住处、归葬等种种内外境的观照不净,消除人生贪恋,坚定出世修行的信念而获大智慧。

修习慈悲禅观,主要是修习者在禅定状态中观想世间一切生命(人和飞禽走兽等)的可怜可悯之处,从而产生慈悲同情的念头,以对治原先具有的嗔恚残忍之心。

修习因缘禅观,其法主要是在禅定状态中观想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相续之理,以对治不明觉悟者的愚痴。

修习界分别禅观(也叫 界方便观 ),主要是在习禅时观想六界和十八界诸法都由地、水、火、风、空、识 六大 和合而成。因为六合聚散不定,生灭无常,所以我见多者适宜修习这一禅观。

修习数息禅观,就是坐禅修习,从一到十默数呼吸出入,如此循环往复,是为了对治心思散乱浮躁,从而摄心静虑,进入理想的禅定境界。

以上五停心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三十一等卷中,都有较为深入详细的论述,而《安般守意经》一书,还对数息有着专门的讲解。

平时人们修性养心,难以进入高级入静阶段的最大障碍,往往在于贪欲和散乱,因此对治贪欲的 不净观 和对治散乱的 数息观 ,就成了五停心观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大修持之法。

不净观和数息观的具体修持方法如下。

一、不净观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六卷说,不净有六种:一为朽秽不净,二为苦恼不净,三为下劣不净,四为观待不净,五为烦恼不净,六为速坏不净。因为修习者平时最粗重的贪爱,往往在于内身起贪欲,外身起淫欲,所以修习不净禅观,尤以对治内、外两种欲贪的 朽秽不净 为最重要。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 朽秽不净 有两种。

(一)依内朽秽不净

《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依内朽秽不净?谓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疾,脂肪膏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

修习者于坐禅修性时观想 依内朽秽不净 ,可以有效地对治内身的种种欲贪,使心地清净升华。

(二)依外朽秽不净

《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依外朽秽不净?谓或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膖胀,或复食噉,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净。

依外朽秽不净的禅观修习,比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依内朽秽不净来,显然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 。

对于以上四种贪爱的驱除之法,又有对治法和通治法的不同。

1.对治法

以对治法治显色、形色、妙触、承事四种贪爱的禅观之法为:

显色贪是见到女郎身上朱红粉黛、青黄赤白等诱人色彩而起贪爱,对治之法是即刻想象死尸的青淤脓烂等相,其心即熄。

形色贪是见到美女明眸皓齿,巧笑倩兮,或楚腰纤细,曲线玲珑,内心生起非分之想,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皮肉变赤,血筋青胀,其心即熄。

妙触贪为与女人拥抱触摸,见其肌肤滑腻柔嫩而起淫欲,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腐烂之后被虫蛆啃啮,最后只剩下一副骇人的骨锁(骨架),其心即熄。

承事贪为见到别人行止威仪,出呼入拥而起贪爱,对治之法为观想死尸埋没荒草,骨散形坏,其心即熄。

对于以上四种贪爱的对治之法,《瑜伽师地论》总结道: 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种相应贪淫,心得清净: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膖胀,或于食噉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使心清净。

2.通治法

所谓 通治法 ,就是观想死尸腐烂后剩下的骷髅骨架,其心忽有彻悟,从而通治显色、形色、妙触、承事四种贪欲。由于观骨锁不净相有着通治四贪的效验,并且其相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接触到,所以修习时较易入手。正如正果法师在《佛教基本常识》第三章《声闻行果》中所说的那样: 骨锁观既然能够通治四贪,其所缘的境相亦容易看到,如博物馆中陈列的全具人体骨锁,与旷野古墓中暴露的尸骨,及医学上所用的人体骨骼的塑像、挂图等,都足为修观人的取相境。于外所取相境,数数取缘其相,令心与相熟习,则于正修观时,于内心中起假想作意思惟观察,则甚为容易。

具体说来,修习骨锁不净观的方法,又有 初习业 、 已熟修 、 超作意 三位 。第一位 初习业 为作意未熟必须作意策励才能起现的初入手阶段(渐略不净观);第二位为虽然作意已熟,但也仍须起观想,方始明道的中级阶段(转略不净观);第三位为观心纯熟,不必作意观想,就能使不净行相任运眼前的超级阶段(极略不净观)。

三位 修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俱舍论·分别圣贤品》说得颇为详尽:

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谓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趾),或额或余,随所乐处心得住已,依胜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至具现全身骨锁。见一具已,复见第二,如是渐次,广至一房、一寺、一园、一村、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习业位。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齐此转略不净现成,名瑜伽师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半头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超作意位。

对于以上对治、通治贪欲的种种依内、外朽秽不净之观,《俱舍论·分别圣贤品》并总结道:

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被食等(被鹰雕狼狗等食)修不净观,治第二贪;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治第四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

以上佛门禅修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以不贪为自性,修持者修习之时,通过种种假想,力排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17 0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