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高云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道养生术(佛家经典中的养生秘籍)全文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声。这种声欲,偶然听听,作为一种消遣,当然并非不可。可是一般百姓,如果沉湎在这种声欲里,哪还能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呢?

为此,当年智大师举例提醒道: 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等种种因缘,知声罪过。

(三)三呵香欲

所谓 香欲 ,就是世间饮食馨香,男女身香,以及一切熏香等。

佛门戒律禁严,由于香欲能够使人 闻即爱着 ,所以也在呵除之例。但如果对香欲采取自然态度,不起 爱着 之念而一心恋恋,却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四)四呵味欲

佛门认为,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美味,能使世人心生染着,起不善业,所以只要填饱肚子,此等美味,也一概都在呵除之例。

(五)五呵触欲

触欲就是 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 之欲。如果世人沉没在男女的触欲里,也是一种业障。 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

三、弃盖第三

弃盖 就是舍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能使人心生欲念、覆盖善心的 五盖 。

(一)一弃贪欲盖

端坐修禅,如果贪欲不除,就会心生烦恼,这样就离道远了。所以对于修习止观功法的人来说,贪欲盖是必须弃除的。

(二)二弃嗔恚盖

坐禅时如果为某人某事心生嗔恨,又由恨生怨生恼,便就嗔恚覆心,修习不成了。所以智大师说道: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为此,佛偈有云: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三)三弃睡眠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认为: 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所以,修习止观功法者,除了保证生理需要的8小时睡眠外,平时亦不要作过多的昏睡,因为睡多了对身体非但没有好处,反而神昏气伤,有损健康。

(四)四弃掉悔盖

关于 掉悔盖 的情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 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平时修习止观,摄心止念还不能保证把此心定下,何况一味掉散?所以 掉 为修习者大忌。

原书又说: 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 掉起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五)五弃疑盖

疑有三种:一是疑自己资质愚钝,怕修不好止观;二是疑师长能否真有至道,能够教我;三是疑止观功法,是否确有道理。由于 以疑覆心 ,所以也要弃掉。

四、调和第四

调和也有五种,就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修习止观,就好比琴师弹琴先要把弦调好方可奏出妙曲一样。所以说: 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

饮食本来是用以资身进道的,如果吃得太饱,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心气闭塞,坐念不安;如果吃得太少,就会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得不干净,就会心识昏迷,有损健康;如果吃了忌口发物,就会引动旧病,身体失和。所以《经》云: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二)调睡眠

一个人平时如果眠寐过多,非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心地昏昧,沉没善根。所以睡眠的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自然就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有利于栖心圣境,深入体味止观的个中三昧。

(三)调身

坐禅初至绳床,先要把坐处垫放安稳,使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久坐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其法如下。

1.正脚

坐时先要正脚。方法有 半跏坐 和 全跏 两种: 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趾)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2.解宽衣带

正脚以后,就要解宽衣带。解宽衣带的目的是使得周身气血自然通畅,所以只要解宽到周身舒适就可以了,不必解得太宽,否则 坐时脱落 ,既影响入禅,又容易导致寒气的侵袭。

3.安手

衣带解宽以后,还要 安手 。安手之法,主要为: 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4.正身

安手之后,不忘正身。正身之时,先挺动身体,以及肩颈关节,务使自然调畅,然后端直身体,使 脊骨勿曲(屈)勿耸 。

5.正头颈

身正好后,再 正头颈 。此时端直头颈,使鼻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并和脐孔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6.口吐浊气

头颈正好后,便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时,开口缓缓放气,不可粗急,放时让气尽量吐出,同时想象身体百脉不通之处,都随着气一起吐了出来,然后闭口,鼻纳清气,这样大概三次左右,息就基本调和好了。

7.闭口

浊气吐尽之后,即当闭口,闭口时 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 。

8.闭眼

口闭好后,又当 闭眼 。闭眼的目的在于断除外光,使心易于入定。

以上调身之法,调和的标准为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奠石。假如做到了这一步,那就等于 初入禅定 了。

(四)调息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属于息中的 不调相 ;由于守息即定,属于息中的 调相 。关于四息相的具体情况,前文《达摩面壁禅》篇中已经有所交代。

调息之时,当依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检验调息的标准为 不涩不滑 。若果息调好了,那就气息微微,众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观坐禅的 初入定时 了。

(五)调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调心入定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又有初入、二住、三出之法。

1.初入

调心 初入 有两个要点: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这里,又有沉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宽病相的说法。

所谓 沉相 ,就是坐禅时 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 。纠治沉相的办法为用意念注想鼻端,这样心里就不致昏沉了。

所谓 浮相 ,就是坐禅时 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 。纠治浮相的办法为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脐中,如此则 制诸乱念,心即定住 。

总而言之,以上沉相、浮相是修习止观初入定时比较易犯的两个毛病。沉相为心里昏沉,所以须用系念鼻端的办法来加以振拔;浮相为思绪飘动,故而要用系缘脐中的办法来使之沉降。

所谓 心急病相 ,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话来说,就是: 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 纠正的办法, 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

所谓 心宽病相 ,主要为: 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 纠正的办法, 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 。

2.二住

调心 二住 ,就是在身、息、心 三事 过程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用心意来加以调正,从而有利于及时入定。

调身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 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调息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调心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 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中适。

3.三出

调心 三出 ,就是修习止观坐禅入定之后,于结束出定时,先要把入定之心恢复过来,接着开口放气,依次微微松动头颈、肩臂、两足,此后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着张开双眼,待身体渐渐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下地活动。如果一时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头痛心烦、关节不利等不适,不能不注意及之。

五、方便行第五

修习止观坐禅法,还要具备五种方便法门。五种方便法门如下。

(一)欲

欲 就是 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如 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 等等。

由于 欲 为 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 ,所以又有 志 、 愿 、 好 、 乐 等名称。

(二)精进

所谓 精进 ,意即坚持禁戒,舍弃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修习止观坐禅之法不废。

(三)念

念 是念想,大要为 念世间为期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 。为此,《修习止观法要》卷上说: 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

所谓 巧慧 ,其意是要用智巧聪慧比较 世间乐 和 禅定智慧乐 两者之间的得失轻重。

佛门认为,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所以是 失 是 轻 ;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有漏皆苦)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所以是 得 是 重 。

(五)一心分明

佛经有云: 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所以一心分明,就是要 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 ,所以下定决心,一心修行止观坐禅之法,这样心如金刚,就不易被天魔外道沮坏了。

六、正修行第六

这是修习止观坐禅法十意中修习 止观 的核心所在。佛书有言: 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

(一)修止

作为禅修性功的内容之一,其排除杂念的 修止 功法,基本有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三种。

1.系缘守境止

初学禅修养性的人,思想往往容易散乱,把握不住,这时就非得把心系在缘(事物)上境上以一制纷不可。正如佛经所说的那样: 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

系缘守境止的方法有好几种,通常所用大致有系心鼻端和系心脐间两种。

对于前者,近人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说: 系心鼻端 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往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对于后者,《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把系心所在的 脐间 改为 脐下 。蒋维乔居士说: 系心脐下 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笔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 显然,这又是他个人的心得体会了。

2.制心止

关于 制心止 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指出: 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近人蒋维乔居士则说得更为明白清楚,他说:

前面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入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3.体真止

体 是体会, 真 是真实。《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 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 偈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对此,当代气功学家马济人先生的看法为: 方法是闭目反观自己的身体,而加以细心体会,则妄念止息。体是体会,真是真实。此法在前两法的基础上,只是对偶尔所起的念头用分析的方法,以体会其是否真实,这样知道了念头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虚妄不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全部丢开,就可自然止息。

(二)修观

修习坐禅养性功法,有人心猿意马,有人易于昏沉。对付昏沉的办法,莫如 修观 。修观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对治观、正观等。

1.对治观

所谓 对治 ,就是列举相对事物以作观照,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观对治嗔恚;

界分别观对治著我;

数息观对治多寻思劳,等等。

2.正观

其法观照世间一切诸相(事物),都是由于因缘才生起的,然而因缘无性, 所观之境一切皆空 ,这就使人明白 实相 无非都是铸成的幻象。一想到这里,能观之心便就自然不起了。正如经偈所说的那样: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对于修习止观坐禅法的好处和乐趣,释论偈有云: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

淡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人。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以上 止观 禅法, 修止 和 修观 的作用截然不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 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 蒋维乔居士说得更进一步: 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作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作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

七、善根发第七

修持者通过对 止观 的种种修持,日长时久,身心明净,由量变而渐次入于质变,可获 种种善根开发 的功德。这种 善根发相 ,归纳起来,有 外善根发相 和 内善根发相 的不同。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 外善根发相 ,就是修持 止观 所获得的有关品德修养上的提高,诸如 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所学等善根开发 。由于这些都是 外事 ,所以名为 外善根发相 。

(二)内善根发相

内善根发相 为修持 止观 后所获 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 ,以有别于 外事 的 外善根发相 。 内善根发相 有 明善根发相 、 分别邪正二种禅发相 、 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 三种。其 明善根发相 又有五种不同。

1.息道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持 止观 ,日久身心调适,妄念不生,自己感到此心渐渐入定,发于 欲界 及 未到地 等定。其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连自己的身心相貌也都不见。此后少则一天两天,多则一月两月,可在定中出现身心运动,产生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 八触 。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是为 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如若在欲界未到定地中忽然感到呼吸出入长短,遍身毛孔虚疏,即以心眼见体内三十六物,就好比开仓见到麻豆等谷类一样,此时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 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持者在欲界未到定地的身心虚寂状态中,可以出现三种 不净观善根发相 。《小止观》卷下说: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 九想善根发相 ;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 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 大不净善根发相 。

3.慈心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到欲界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此时内心悦乐清净,于平时生活中见到人都和颜悦色,是为 慈心善根发相 。其他如 悲喜舍心发相 ,也大体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此类似。

4.因缘观善根发相

这是一种智慧开发、破诸执见、推寻三世无明行等因缘的禅定境界。《小止观》说: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复如是,是为 因缘观善根发相 。

5.念佛善根发相

在欲界未到地定状态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一想到佛的这些 不可思议 ,即生爱敬之心,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亦且身体轻利,自己感到功德巍巍,人所敬爱。

八、觉知魔事第八

所谓 魔事 ,是指修习 止观 等禅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幻觉。所谓 觉知 ,就是对于禅定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幻觉一定要有所了解,否则便会陷于惊慌失措的境地。

佛书所说 魔事 ,有 四魔 ,甚至十种 阴魔 等。《小止观》采 四魔 之说,指出 四魔 为: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种魔 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 ,而其鬼神魔则又有三种。

(一)精魅

精魅 有种种变化,所谓 十二时兽 ,各当其时而来,来时恼惑行人,所以必须善于识别觉知。《小止观》说:

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鸟等;若是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是亥时来者,必是猪等;子时来者,必是鼠等;丑时来者,必是牛等。

对于这种 心理 上的 精魅 ,其对治之法,就是按照 精魅 出现的不同时间直呼兽精名字而呵责之, 即当谢灭 。因为呵责可以自壮胆魄,胆魄一壮, 精魅 自然就退避三舍了。

(二)堆剔鬼

堆剔鬼 其实也是坐禅坐到一定阶段常可出现的身心异常感觉,和做气功做到一定阶段所起的种种身心反应相类似。 堆剔鬼 触恼修持者的方式, 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 。觉知 堆剔鬼 来恼人的祛除方法,一为 阴而骂之 (心里咒骂): 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蜡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 二为 诵戒 ,若是出家僧尼,应诵戒本,若是在家居士,应诵 三皈 五戒 等,如此则 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

(三)魔恼

魔恼 大多化作三种 五尘 境界,藉以恼破修持者的善心,使之引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种种烦恼,所以皆属 魔军 。三种 五尘 如下。

1.可畏五尘

一作违情事,名为 可畏五尘 ,使人引起恐怖。《小止观》说: 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修持者)。

2.可爱五尘

二作顺情事,名为 可爱五尘 ,使人心有胶着。《小止观》说: 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

3.平等五尘

三作非违非顺之事,名为 平等五尘 ,使人心起动乱。《小止观》说: 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

以上 魔恼 ,或作种种好恶之声,或作种种香臭之气,或作种种好恶之味,或作种种苦乐之境。归纳起来,贪欲为初魔军,忧愁为第二魔军,饥渴为第三魔军,渴爱为第四魔军,睡眠为第五魔军,怖畏为第六魔军,疑悔为第七魔军,嗔恚为第八魔军,利养虚称为第九魔军,自高慢人为第十魔军,经偈有云: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其破除 魔恼 的办法,一为 修止 ,二为 修观 。智大师指出: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当自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 止 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

经过 止 、 观 两法,如 魔恼 诸军依然迟迟不去,也大可不必心生恐惧,因这时还可用 正心 之法作再一次的祛除。因为在客观上,从来也没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觉诸魔而真的被虎狼吃掉,也从来没有坐禅者因心起幻觉诸魔化作男女来做夫妻而真的就变成夫妻了。

以上坐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 魔事 ,究其起因,多半因为心乱失定,杂念纷起,或心生惊怖,或念归贪着而起,所以《楞严经》说: (魔事)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为此,著名佛学家陈兵总结: 坐禅者如怀有不健康的目的,心理有病症,或潜意识中压伏有病态因素,在坐禅入定的一定阶段,会不自觉地被释放发泄,或造成幻觉,或引起各种心理失调,心理变态,甚至能使人的行为失去自控,尤其是当出现有如神通、特异功能一类现象时,对人的妨害最大。佛教史料中记述过一些因此类 魔事 丧心失命的事例。这类现象,也应引起气功修炼者的充分重视。

九、治病第九

修习止观坐禅法的人,若果用心修持,一心精进,则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久久自然消除。关于止观治病之法,大体有这样两种。

(一)用止治病法

(1)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

(2)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

(3)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

(4)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

(二)用观治病法

但观心想,用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气诀治病。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六气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字或者多字,然后鼻引清气,把所择之字放在唇口之中微微吐出,以耳中不闻字音为佳。颂曰: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这六种气治病之法,采自道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载的 六字气诀 ,在下编《道教修仙法》中还要细论,这里就从略了。

十、证果

《中论·观四谛品》偈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偈文简明地概括了中观学派因缘、空、假、中道四者的内在关系:四者之中以因缘为出发点,由此表现为空观、假观和中道。为此,《摩诃止观》卷一也说: 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在止观坐禅法中,除前文 正修行第六 所提到的对治观、正观外,空观、假观和中观,尤为修习观法的核心内容。

(一)空观

坐禅时心中涌现出来的种种杂念,不管这杂念想的是外界事物还是内在事物,我都把它看成由因缘暂时和合而成,本属空无自性之物。这种观法,就叫 空观 ,或者叫做 真谛 、 无谛 。

(二)假观

坐禅止遏杂念,虽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然而这种 空 ,又毕竟不是没有,亦即仍有假相存在,正如《法华玄义》卷二下所说的那样: 昔者慧眼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开慧眼即见不空,不空即佛性。 所以这样一想,便就从空入假,名为 假观 ,或称 俗谛 、 有谛 。

(三)中观

既看到物象空的一面,又看到假的一面,然而却又非空非假,即是 中空 。为此,对于中观修持,蒋维乔居士说得明白,他说: 从相对方面看来,空观是属于无的一边,假观是属于有的一边,功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此地方,还不算完全,应该再为精进。观空时不去执著空,观假时不去执著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作 中观 。 在佛门中, 中观 又称 中谛 或 中道第一义谛 。

以上止观坐禅法归纳起来,核心在于调身、调息、调心,以及入禅时的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 三止 ,然后再加上空观、假观、中观的 一心三观 之法,而其中尤以 一心三观 为不二法门。为此,《摩诃止观》卷一下说,此三谛(三观) 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 , 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

对于修习止观坐禅来说,如果一旦忽而悟彻了 一心三观 的个中三昧,也就达到了 三谛圆融 的理想境界了。

止观法门既名 止观 ,所以对于 止 、 观 两者,尤其不容忽视。 止 为念念归一, 观 为了了分明。修习之时,两者多互相依存,交替使用,若果截然划分,便就堕入拘泥文字的魔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0: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