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高云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道养生术(佛家经典中的养生秘籍)全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儒、释、道三教,皆重修性,而尤以佛门独具的禅观修性之法蔚为大观,堪称博大精深。

其禅观之法,以汉地佛教言,尤为禅宗、天台宗所重。我国禅宗,自达摩始祖开山作祖以来,一脉相承,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相传达摩所传的面壁之禅,以 二入 、 四行 学说为其骨干。 二入 为 理入 和 行入 。所谓 理入 ,意即参禅面壁,在教理的启示下,拭去真如本性所蒙客尘,从而荡尽一切差别之相,使之舍妄归真,寂然清净。所谓 行入 ,即平时生活修行中 报怨行 、 随缘行 、 无所求行 、 称法行 的合称。

达摩之后,至五祖弘忍 东山法门 以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首,其修习以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大胆突破由定生慧的传统模式,提倡不立文字,不拘形式,直揭心性的顿悟之法。北宗以神秀为举大旗者,其禅法承继道信、弘忍一脉,坚持端坐称念 佛 字以入 一行三昧 的程式,而以 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十六字为要诀。

然而,南宗顿悟禅法虽然不拘形式,但也并不抛弃 一行三昧 ,只是其所说的 一行三昧 ,于一切处所,不管行住坐卧,无处不在,不比神秀一脉的死板僵硬。为此《坛经》有云: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性,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由于南宗 即身成佛 的顿悟禅法空灵活畅,所以此后 五家七宗 ,繁衍派生,远胜北宗,并最后成为禅宗的主流。

以空、假、中 一心三观 为核心理论的天台宗,因其实际创始人、隋朝的智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智的老师是 一心三观 ,兼重定、慧之修的慧思和尚,其道法传至智又有所发挥,终至形成以 一念三千 、 三谛圆融 为中心思想的一个佛门派系。其派修习,摄心养性,有名扬天下、流传古今的 止观双修 以及 六妙门 等禅法。

其 止观双修 之法, 止 是定, 观 是慧,所以 止观双修 也称 定慧双修 。何谓 定 、 慧 ?摄心入止为 定 ,观照静明为 慧 。然而实际修习之时,却又两者彼此交融, 止 中有 观 , 观 中有 止 ,所谓 止观并运 , 定慧力等 ,意即指此而言。

六妙门 梵文名阿那波那(Anapana),意译为 数息观 或 持息念 。因其修习入真理之涅槃的进程,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次,所以有 六妙门 或 六妙法门 之称。

从客观言,佛教修习禅定,能够获得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烦恼、守护诸根、无食喜乐、远离爱欲、修禅不空、脱魔、安住佛境、解脱成熟等 十种利益 ,为明心见性,趋向真如的人生修养而设。与此同时,其防病治病的目的也是明确的。《摩诃止观》卷八说,如能在平时勤修天台宗四种三昧, 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 。《小止观》也说: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除。 佛典认为,人身地、水、风、火 四大 ,各能生一百零一种病,所以合起来有 四百四病 的说法。由此推而广之,禅宗、天台宗,乃至其他各宗一切禅法,如通明禅、五停心观、四禅八定、八背舍、八胜处、十六特胜等,也莫不于佛法外,在客观上得性、命双修之妙。

纵观佛教五花八门诸禅,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三禅 。世间禅为生一切出世善法的根本,其禅法多以观息为入手门径,又有根本味禅、根本净禅两种。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心观、四空处定三种,因合为十二而称 十二门禅 。修禅者若厌欲界散乱可修四禅,欲求大福可修四无量禅,不愿被色笼罩可修四空禅。根本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种。修禅者如慧性多的可修六妙门,定性多的可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可修通明禅。

出世禅有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种,其禅法多以观色(自身及客观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质世界)为主要手段。观禅,因其禅明观照不净等境而得名,又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四种 。练禅, 练 有调练之意,其禅为九次第定。所谓 九次第定 ,就是次第通练 四禅八定 之后,最后入于 受想灭尽定 ,从而灭尽一切意识、感知而入于 定境 。熏禅, 熏 为熏熟自在,其禅为狮子奋迅三昧。所谓 狮子奋迅三昧 ,意为前所修习的九次第定,还只能从初禅起沿着九个阶次逐个顺着而入,未能从灭尽定的九个阶次中逐个逆着而出,而此则修习纯熟,既能顺次而入,又能逆次而出,好比狮子进退,奋迅自在一样。同时,又因入此禅者颇能除净夹杂在禅中的杂念,犹如狮子奋迅而拂尘土,故有 狮子奋迅三昧 之称。修禅,意即修治九次第定,使之更为精妙。如前狮子奋迅三昧,虽然在九次第定中奋迅自在,进退裕如,然而还有次第出入的顺逆,而一旦入于修禅,则更因超越远近(从初地至三地为近超,乃至灭尽定为远超)而超越于自在出入之上了。

出世间上上禅即《菩萨地持经》所说的九种大禅,其禅法主要着眼点多落在观心上。九种大禅为: 自性禅,因其禅于外不求,但观心的实相而称为 自性 。 一切禅,因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而得名。 难禅,这是一种深妙难修之禅。 一切门禅,因一切禅定都要由此门出入,故名。 善人禅,此禅为大善根众生共修之禅。 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有 一切 之称。 除烦恼禅,此禅有除灭众生苦恼之功。 此世他世乐禅,修习此禅,能使众生获得此世、他世之乐。 清净净禅,修禅者断尽惑业,得大菩提的净报,所以名为 清净 ;然而入于寂灭,连这一 清净 之相亦无,故而复名之为 净 。

以上 三禅 ,世间禅为佛教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共同修习,因其禅未能解决超生出死问题而名为 世间禅 ,亦称 有漏(烦恼)禅 ;出世间禅为小乘佛教所独有,其禅因参透生死,断尽烦恼,最后达到个人思想上解脱世间诸苦而称为 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为大乘佛教的禅法,因其禅非但能断除世间生死、烦恼诸苦,亦且能破尽 无明 ,终至成佛而尽度众生于彼岸,所以称之为 出世间上上禅 。

有意味的是,佛门禅观修性养心的奇彩,其形式不仅表现在坐禅参悟上,同时还表现在不拘形式的其他种种参悟上。这一点,如前所述禅门南宗于行住坐卧随时可以直彻性源之法,而最有趣的莫过于后起的 话头禅 。 话头禅 也叫 看话头 ,这是一种以 话头 为入手门径,颇为别致的参悟之法。 话头 是一句没来由的莫名其妙的话,古来有名 话头 如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等,而高僧大德有关 看话头 的修持故事,则名之为 公案 。其 参话禅 的具体参法,禅门南宗临济宗门下大慧宗杲禅师《普说》有云:

经言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过 无 字,一时透过 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 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落,如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好消息。忽然打失布袋(思想上的妄念),不觉抚掌大笑。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宾客酬酢,公私各处,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的时节。

这里,宗杲禅师举 无 字话头如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为例,进行参悟。参时最好注意 不用卜度 , 不用注解 , 不用要得分晓 , 不得作有无商量 ,意即堵住任何理性思维之路,然后由此引发 疑情 ,不管坐住行卧,饮茶吃饭,喜时怒时,净处秽处,亲友碰头,公私各处,都一心扑在这句话头里,逼心令悟。

对于 话头禅 在修性养生方面所起的作用,陈兵《佛教气功百问》指出: 这种奇特禅法与气功功法及佛教一般禅法虽然很为不同,但实质上也有一致之处。参禅、看话头摄万念于一疑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修习过程中一般当然也会有气功内气的效应。

综上所述,佛门禅观修性之法,在我国诸子百家,儒、释、道三教所汇成的汪洋恣肆的养生修性法中,因其形式独特,内容精湛,堪称人类修性养生之术的一树奇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道教,自创始以来,在历史长河风风雨雨的洗炼中,各种派系生而复灭,分而复合,真是错综复杂。自古以来,较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龙虎山派、皂山派、楼观派、上清派、茅山道、钟吕派、清微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当道等,使人目为之迷。可是纵观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术,虽互有异同,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箓禁咒的 正一道 和全真修炼的 全真道 两个大宗。其符箓禁咒一派,自元蒙灭宋入主中原以来,由忽必烈授命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皂山、龙虎山、茅山三山,此后于大德八年(1304)时,又由成宗皇帝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 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袭领江南道教。这样一来,江南龙虎山天师道派,与皂山、茅山等符箓一派,终至合流而为 正一道 。发轫于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钟吕金丹道派性命双修之绪,旁及儒释两家教理,主张三教圆融及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的出家修炼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于江北,由王喆开山作祖,下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个支派,于修炼主张先 性 后 命 ;南宗盛行于江南,由张伯端肇始其端,于修炼主张先 命 后 性 。此后,由于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为以炼驱邪为主要方术的武当道所遵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当道视之为全真一派的。

元明以后,道教天下,经过长时期来的生灭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箓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养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虽说正一崇尚符箓禁咒而全真崇尚养性延命,但以符箓禁咒为主的正一道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养生,以修真养命为主的全真道也并不是完全不碰符箓禁咒,只不过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龙虎山派始祖,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于方术修炼中,就十分重视男女合气房中术的修炼,其正一道皂山、茅山诸派,也于符箓之外,同时并重行气、存思、服饵的养生之术。为此,本书《道教养生法》所采,于垂青钟吕金丹、荟萃全真修炼之际,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种种炼养之法。

通观我国古代养生之法,道教养生厕身其中,堪称博大精深,色彩斑斓。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 杂而多端 ,蔚为大观。

在道家 杂而多端 的养生之法中,可以发现,虽说其法融会儒佛,囊括百家,却又有着自家浓郁的个性特色:如修真服气,内丹修炼,存思守一,房中补益,辟谷绝粒,药石服饵等等,无不姿彩瑰异,为古往今来的养生之士所重。

道家养生修炼,品类虽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 三宝 的修炼上。 精 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气 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 元气 ,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既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汇合的总和,则称 真气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神 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 神 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所以《灵枢·本神篇》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抟之神。 关于以上精、气、神 三宝 的总体情况和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此关系,《太平经》认为: 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由于精、气、神在人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炼诸术,就自然以 爱气、尊神、重精 为重了。如修真服气、胎息功法、六字气诀等,专在精、气、神 三宝 中起关纽作用的 气 字上用功夫。为什么说 气 在 三宝 中起关纽作用呢?《太平经》回答说: 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可见 三宝 之中,只要 受之于中和 的 气 一绝, 神 、 精 两者也就随之涣散消亡了。再如 存思 功法,是以召使易于外游的神返回身中为主的一种炼养之术。由此扩而充之,于守一、内观诸法,也莫不以 尊神 为主。又如房中补益之法,多以房中节欲、 还精补脑 为归,足见其法对于 精 的重视。至于内丹大、小周天功法,有所谓 炼精化气 、 炼气化神 、 炼神还虚 之术,目的就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神 三宝 的合炼,使之相抱成一,最后还归于虚空的 道 ,而使生命长存于天地之间,故尤蔚为道教炼养功法中的奇观。

环绕爱气、尊神、重精诸术如服气、存思、周天、房中诸法之外,导引、辟谷、服饵之术,也为道教养生家所重。所谓 导引 , 导 为吐纳导气, 引 为引动肢体。葛洪《抱朴子·别旨》说: 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可知这是一种活动肢体、配合呼吸的体育疗法,所以素有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之说。我国导引起源很早,早在战国时已经发展有模仿动物活动以求不老的 熊经鸟伸 之术。延至西汉,据其时帛画《导引图》所载,已发展为44种各不相同的导引姿势。后来道教承袭其术,与嗽咽之术相配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可谓成就卓著。究其作用,《云笈七签》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归纳为这样四点: 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气。故老君曰: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却粒、休粮,为道家不食五谷,代之以咽气吞津、瓜果药饵的养生之术。《上清黄庭内景经》说: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则说: 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穿五藏,凿坏六府,使丹田不华实,滓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 可见辟谷的原因,一则在于除却五味外美,清理肠胃;一则在于将寄生人体,而以谷食为生的三尸之虫置于死地。

伴随辟谷而行或单独可行的服饵之法,除外丹服饵、石药服饵因有毒而遭淘汰外,以植物药的服饵补养,至今犹获养生家的青睐。关于服饵的药效,《云笈七签》卷七十四《方药》指出: 夫茂实者,翘春之珠明也;巨胜者,玄秋之沈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五华合烟,三气淘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者复壮,反婴童颜,千害不伤,延寿万年。 就具体可以用作服饵的植物类药物而言,若从中医角度观察,多为一些益气养血、填精益髓、充和五脏、强健筋骨的补益类药物,或为一些开心益智、明目祛风、疏通血脉、驱散邪气的综合性药物。前者如人参、灵芝、地黄、黄精、枸杞、大枣;后者如菖蒲、茯苓、远志、防风、菊花、石苇等。无论实践还是药理分析,无不证明这些药物可在多方面对人体起良性作用,从而使之延年益寿,邪去正安。

再如沐浴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道,原属杂修范围。虽说儒、释修性养生,也重沐浴,如佛典《十诵律》卷三十七就说: 洗有五功德:一者除垢,二者身清净,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四者除风,五者得安稳。 可是从洗浴的择日择时、五种香汤、浴衣澡豆、存思养神等方面得洗澡旨趣而集大成的,当数道教。其沐浴所获功德,于 外净 、 身垢尽除 的同时,更获 内净 、 虚心无垢 之妙。内外诸垢既已除尽,则神气清爽,道业自然精进了。

佛道修持功法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4:43:00 | 只看该作者
佛道修持,其坐禅或内丹周天等法,在平时修习的入手之初,务必处理好身、息、心 三调 ,中间阶段则常须防止或消除 走火入魔 ,末了还不要忘了收功的注意事项。现依次概述如下。

一、三调

佛门坐禅或道家修炼内丹,先要调身、调息、调心,所谓 三调 。 三调 为佛道修性养生功法的必须注意之点,否则便无法入于禅中三昧或炼成内丹。

(一)调身

坐禅调身,先要择一清静处所, 结跏趺坐 。《禅秘法要经》卷上说: 沙门法者,应当静处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抵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 《大智度论》卷七说: 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

关于结跏趺坐的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1.正脚

所谓 跏趺 ,就是两腿盘膝而坐,又有双盘和单盘的不同。双盘先把左脚加到右腿上面,接着,又把右脚加到左腿上面,这样左右交叉盘好之后,再把两膝压紧垫软。双盘的优点,在于两膝盖外侧都紧靠坐垫,如此则坐时腰背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发生倾倚。单盘则或者右腿盘膝在下,把左脚加盘到右腿上面;或者左腿盘膝在下,把右脚加盘到左腿上面。比起双盘来,单盘因为盘在上面一腿的膝盖外侧落空而不能靠在褥垫之上,所以身体往往容易向另一侧倾斜,这时就务必注意身姿的调整了。以上双盘单盘,坐禅时可以按照各人具体情况或不同习惯,随意选用,没有硬性规定。比如初学者或年龄较大者,难以作双盘,那就不必勉强,选用单盘甚至一般安坐之法(见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只要使用得当,同样可以收到坐禅之效。

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

2.安手

安手有三种方法:一是一手轻握另一手的四指,并使两手拇指、食指交叉一起;二是用左手轻握右手,或者右手轻握左手;三是左手掌朝天,把它叠放在右手掌上。这样两手握叠舒齐,然后一起安放到小腿之上,贴近小腹的地方。总的来说,安手以自然舒齐、不感到别扭为好。

3.正身

正身可和安手一起进行。在手还没安好前,先把身体和两手同时挺动七八次,然后直起背脊,端坐舒适,胸部略略前俯,放松横膈,臀部则稍作后倾,藉以保持体位的稳固。

4.正头、正颈、正眼、正口

这时头和颈部自然不偏,鼻尖和脐孔保持在垂直线上。然后轻闭两目,或两目仅成一线也可,目的是为了避开外光的刺激,同时缓缓呼出浊气,把口闭上,舌抵上腭。

在调身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坐禅的床凳,一般以平硬的板面为宜。正式坐禅之时,床凳上面还应放上蒲团,以保持坐禅时臀足的舒适,否则臀足难受,思想就不易集中。如果一时没有蒲草做成的蒲团,用棉垫代替也可。

(二)调息

佛道修持注重调息, 息 是呼吸,所谓 调息 ,就是调整呼吸的意思。《大安般守意经》说: 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对于以上 息有四事 ,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样阐述道: 坐时鼻中息出入有声是风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姿安稳,情抱悦豫是息相。 坐禅时呼吸的风相、气相、喘相都是要不得的,只有若存若亡,出入绵绵,使坐禅者感到情抱悦豫、神姿安稳的息相,才是坐禅时最为理想的呼吸。

关于坐禅调息,定真法师《静坐入门》还这样指出道: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 这自然是过来人的悟道之言了。

(三)调心

佛道修持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