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起来,写下来》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3: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起来,写下来》读书笔记
     我拜读过吴益院长的著作 《做起来,写下来》之后感触颇丰。虽然我是一名幼师,和他的工作有些差异,但吴院长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体悟同样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的体悟到做好一个普通人,做好一个普通教师所需的素养与其对学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做一名园丁就要有园丁的样子!以下便是结合了我的工作经验所写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 对自己的研究
  其实,弄明白“我是谁”,并不难。
   不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当老师的,有时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解决所有的问题,想包打天下而不能,以致既自命不凡又焦虑纠结。
  不把己当做“圣人”。当老师的,或多或少有一点所谓的“师道尊严”,希望在学生面前维护“圣”形,端着架子放不下来,很累。
  不把事情做的过度。当老师的,感觉有点像保姆,事无大小,不分巨细,总想着包揽一切,无微不至,但是学生并不领情,很委屈。
   弄清楚我是谁即是要弄清楚我的现状。我是一名教师,不是救世主,不是圣人,更不是包办一切的保姆。人的能力有限,教师也不是超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自己的职责。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弄清楚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做些什么。
  教师是普通人,普通人就应该做普通事。做一个不错的普通人,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用心,倾情,动脑,用科学的态度,用科学方法,用奉献精神,吧普通的事做得更到位更精致一些罢了。
  吴益院长在本书中一直强调做一个普通人。这也是他贯穿全书的一个脉络。“教师是普通人,普通人就应该做普通事”可以理解为怀着一颗平常心做教师。做教师不是演一场戏。在我的理解里,做教师即是一份基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教师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可能出在朝夕之间。
  我的成长体悟是:发展6+1,核心是研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3:02:19 | 只看该作者

  一是研究自己,明白我是谁,我在哪,我去哪,我能做什么,然后专注地做,坚持着做。
  二是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其学业需求,知道怎样引领他们成长。
  三是研究教材,这是师生共同面对和使用的学习载体,教师要先学习,先研究,研读出自己的深切感悟。
  四是研究教学,教师的职责是做学生研究,教学生做研究,在学习、传道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其良好习惯。
  五是研究家长,要体会天下父母心,顺应其需求,作为教育人引导其认识自己的孩子,共同引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是研究课题,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多,我们应当学会变问题为课题,科学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深入实践探索,进而发现规律,求取发展。
  增加的是,反思写作。这里的“加”,不是外加、附加,而是作为一种习惯需要养成的东西。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离不开这个发展的“6+1”。作为一名幼教,我也来说说属于我的“6+1”。
  研究自己。我是一名幼教,我心思细腻,坚持对每个孩子负责,工作认真且富有创意。对于开发孩子的天赋,我有信心。
  研究学生。幼儿阶段正是身心朔造的关键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伴其一生。培养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找寻他的天赋爱好,这就是对他们的引领作用。
  研究教材。每每下发新的教材的时候,我都会细心的研读一遍,除了领悟其的教学内容,我更要揣摩出将其教给孩子的方法。教材是面对所有的幼儿,但不代表着能让每个孩子接受。我的任务就是让我带的孩子们都能享受这份学习成长的快乐。
  研究家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母亲我深刻体会着这点。但很多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会有不注意自己言行的时候。做幼教,我们还要尽量和孩子的父母一起配合着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需要教教他们一些和孩子相处,教育孩子的方法。
  研究课题。教育孩子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第一时间解决好它们。同时,还要学会积累,最好是将这些问题分类,分为不同的课题,以便同事们之间更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商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不要忽视幼教,幼教一样有许许多多的研究课题。
  反思写作。没有反思的工作是不会有进步的。我时常就喜欢将自己的一些工作失误,解决办法,工作感悟都记录下来以反思自己。工作中往往很难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表现。工作结束的反思正好弥补了这点,让自己更了解自己,争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有更细心,出彩的表现。
                     第二章  教学对象研究
  世间何以有教师?那是因为有学生。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教师,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日渐成熟,不断进步,并且能够主动、自觉地发展。作为一名负责人的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心里。
  如何走进学生心里?这里面可是大有门道了。从吴益院长的文章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提炼出了以观点。
  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境遇和述求。特别是幼儿的成长阶段即是一个开始认知事物,塑造身心的重要阶段。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生阶梯的基础,重视了,孩子将受用终身。
  要明白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好好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具备善良,勇敢,积极,上进的基本人生态度。进一步来说每个孩子个性又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幼儿阶段可能不够强烈。在好好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针对每个孩子独到的个性应材施教,重在培养他们个性的一面。我们应该要明白右脑开发的重要性,音乐,美术的艺术课程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学习,展现的需要。我们可以要求每一个领域都有拔尖的学生,但一定不要企求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个领域都要优秀,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优秀而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差生。
  要善于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才是为师的最高境界。教给孩子知识是我们的第一使命,但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又是不够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承受范围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所以,做好一名老师,同样要做好一名孩子们合格的朋友。从朋友的角度去深入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偏好和个性,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将知识和他们的兴趣很好的结合到一起,寓教于乐!和孩子做朋友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风气,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3:02:24 | 只看该作者

  用合适多样的方法帮助其进步。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有办法的老师,你就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教育孩子的地方不只限于教室,不只限于课本,不只限于教鞭。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如果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灌输知识,学生的反应一定不会太好。有办法可与体现在一下俩点。一,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分类,然后特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教育孩子的时间空间不只限于课堂。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孩子课外的生活。可以适当的布置些任务,在和家长一同配合下帮助孩子利用好课外的时间,让课外时光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
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合作、健体等,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懂得怎样生活,知道如何学习,晓得怎样与他人合作,如何科学的健体,掌握发现、审视和表现美的技能技巧!
  用学识才华赢得学生的钦佩。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挥并尽情展示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学士才华熏陶学生。若想让学生积极求知于你,必有你过人之处。一个教师的才华可以代表他的个性,而且这还是积极向上的个性。学生当然喜欢,乐于接触有个性的老师。如果我们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一本字典,那就很有可能枯燥到学生都懒得翻看了。
  用堪为人师的言行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言善不怒自威。孩子本身就好模仿,更何况是自己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虽然我们不能做作,保持自然亲和,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我们不仅教给孩子们知识同时还要向他们展示规范用语,规范行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好这个度以向学生展示属于教师的自信,渊博。
                    第五章  课堂教学研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以为,在班级授课制暂时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化班级为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在同一集体中合理吸取复式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追求教学活动中的整体合作效应。在一个大集体中,学生往往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如果我们把班级分解成4~6人为一个小组,这样在小集体中,则有助于集体的参与,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在辅导活动中,也应当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当合适的角色。这样以合作的方式展开的竞争,必须对每个人的群体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当说,如果我们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实践,则是功德无量之举。
  学生的从众心理自幼而起。在从事幼儿教育中,这个问题的确挺让人头疼的。大课式的教育往往只能让少数兴趣极高的孩子有所收获,这和我们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学习的初衷大相近庭。分组的教学形式的确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的班上我同样在计划着孩子们的分组教学。计划内容大致如此:将学生分解成4~6人一组,每一组都有一个组长负责安排组内人的发言顺序和活动分工。组长的任期为一天,小组为两周一换。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学习积极性还能一定程度的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第十章   家庭教育研究
  孩子是父母生育的,但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学生是自己学校、班级的,但不是学校、班级所谓的“成功祭台”上的物品。孩子(学生)属于国家,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孩子(学生)是独特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地位,很自然地位列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3:02:27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孩子(学生)都有努力向善的要求,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都有天赋秉性与后天发展的差异。孩子进入学校,为的是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和合格的公民。才能、才华各异,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或威逼或利诱他们去冲击无法实现的极限,给他们带来本该享受的快乐而不是让他们承受无以名状的痛苦。
  我们家长、学校和老师,应该为孩子的一切负责,从养育孩子、教育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心出发。而不是把孩子往一个学习机器培养,而不是让孩子眼中只有名和利。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具备了一身的社会气,那他们的未来将是暗淡的。学生的年代对于他来说甚至不痛不痒。我们要让孩子能够享受属于他的童年,他的学习年代。学习本就该摒弃社会气的纷扰,自主的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掘自己的兴趣专长,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一道风景。我相信,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常言道:好话一句三春暖。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要把眼光只是盯在成绩上,首先要定位在做人上。孩子身心健康了,情绪积极了,学习上的问题,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自会逐步得到改善。米卢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同理,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态度决定其发展的进程。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既要引导学生,更要引导家长。
  这里我们要做好父母的两点教育工作。
  做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孩子的层面。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课堂,还有他们的家庭,而且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就是孩子消化课堂内容和向父母学习的最佳场合。但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这个宽裕的课外时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好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利用好课外时光,让孩子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最重要的始终是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孩子很容易产生父母眼中只有成绩的误解,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初衷都是好的,但往往都会向揠苗助长的方向发展。如果老师和家长一起配合着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孩子的身心成长。如此一来,孩子肩头的压力小了,对于学业的排斥自然而然的减小了,成长也更加全面,学习进步就是顺水推舟之事。
所以我们要教育好父母将关注重点向孩子的身心方向转移。
  中国的教育从来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只要考上了大学,考上了名校,考进了清华北大,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羔羊”们,是否真的从心底里接受认同呢?其实,即便是“虎妈”“狼爸”的孩子们也是打心底里不认同的。“狼爸”的一个孩子就说:“我觉得并不一定非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进北大。”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进北大。
虽然孩子在未成年之前相比起大人的确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对于考学出现的部分父母种种近乎病态的行为反而显得这些父母不够理智。孩子受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顺利进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教育只是进入名牌学府的一种保障,而进入名牌学府就是孩子一生的保障。殊不知,考入大学一样是为了学习社会技能,这只是一个亲年成长的平台,孩子不可能赖在大学不走,啃着名牌学位证果腹。名牌大学的招牌并不是免死金牌,并不能让孩子免受社会的历练。我们应当在孩子还处在幼儿期的时候就要教育好他们的父母,教育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孩子适应社会,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通读全书让我对做好一名幼师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在此我想对吴院长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他通过书籍诚恳耐心地教导了我们广大的教师如何正确地为人师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6: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