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5-4 11:37:09
|
只看该作者
比如:在讲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时,设置这样的导语: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道是“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思乡之情一直在人们心头盘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们的无尽乡愁,响彻古今。乡愁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老歌,愈唱愈难忘,那旋律一直在人们脑际回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认真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导语能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融入了浓郁的思乡情中。
导语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媒体情景 渲染学习气氛
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但通过“教育均衡发展”,基本上拥有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我们绝不能让其当摆设、装门面,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感官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先让学生凝神听课文录音,再放一段春意盎然的视频——那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啼轻快,处处流露着早春的信息,再加上优美的旋律,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春意绵绵;领悟力强的学生则会如痴如醉。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领悟的兴趣和快感,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又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突菲利普夫好贪婪无耻、见利忘义的性格特点,我将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场景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体会莫泊桑在反面人物身上深刻揭露假恶丑,实际上就是在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鉴别能力。又借助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意蕴挖掘出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产生美的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设竞争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开展适度的竞争性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使其获得成就感,使活动变得富有刺激性、挑战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读书、古诗词背诵、课前讲故事、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我们还可以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举办些游园活动,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等。这样可促使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巩固了所学课文的内容。对于《花木兰》的学习,我是让“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感到好玩,因而非常乐于参加。在学生的活动中,我也很好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因此,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浅见》 载自21世纪教育网
(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载自 和讯博客
(4) 魏 霜《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5) 程明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