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4-4-30 17:06:15
|
只看该作者
(2)对词语的理解。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文中指老人的衣服因穿的时间久而颜色变淡。
撮:吮吸。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歇落:文中指海鸥停在老人的帽子上休息。
滇池: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守灵:守在灵床或灵位的旁边。
漩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三、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教学建议
1.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本课是这一组教材的首篇课文,导入时可从单元的导语入手: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由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2.初读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思路: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一幅老人塑像的图片简单明了地导入新课,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两部分讲的。落实了第三学段的目标。
接下来进入“自主探究,交流点拨”这一环节,我主要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导学,即“仔细默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的,划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读出感受,适当做批注。”这个导学问题比较开放,既避免了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发生,又为“以学定教,动态生成”做好了准备。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幻灯出示)通过自学对学群学这样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和小组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使各层学生都能够各有所学,各有所得。落实“优差和谐”的课改目标。做好“先学”的指导工作,为教师的“后教”构建一个前置性平台。根据各组学生汇报情况,我灵活自如地去应变课堂生成,捕捉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精彩瞬间,放大他们的优点,把孩子们带入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去。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我紧紧抓住了“爱”字,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在适当点拨中让学生的感悟再上一个高度,让爱溢满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我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去阅读课文;充分引领学生读书、感悟、咀嚼、品味语言。我真的很想让这节课成为温暖孩子们生命的记忆……学生被感动了吗?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和哽咽的朗读中,我知道,孩子们在和我一起感动着!让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味道,突破了本课重点,落实了“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的课堂。
第三环节是“课堂总结达标测试”。我巧妙的运用过渡语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完成了本类知识树的建立,转变了教的方式,突出了“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落实“举三归一”的教学策略,同时也落实了单元教学目标。
在“运用规律,应用展评”这一环节中我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再想想老人与海鸥之间还会有哪些幸福相处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下来,学以致用。落实了“以一反三”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动态生成、授之以渔”的和谐课堂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落实了第三学段目标。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青年教师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