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是第二单元一块难啃的骨头,究其原因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圆的相关知识相隔久远;并且新的知识中求表面积的情况并非一种。有时候需要求三个面,有时候需要求两个面,还有时候需要求一个面。
这样的思路会给一些审题习惯不好的孩子造成一定的混乱,加之计算很烦,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部分内容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本学期数学教研组提出了预习模式,所以在新知教学部分并没有花费很长的时间,感觉将思路说的比较清楚明白,可问题还是有,而且还不少,问题何在?
从心理学的分类上来说,这部分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对于陈述性知识而言学习者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识记。识记指的掌握过程中新知识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的过程,具体体现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书本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接受。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指的是求圆柱的每个面的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而圆柱的认识中对圆柱已经很清楚介绍过: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那么也就是求两个圆和一个侧面的面积,这样的整体架构孩子并不陌生。
但是这样的整体架构只是外在,并不能真正落实到点上,所以一旦牵涉到半径、直径、圆面积、圆周长、侧面积等一系列的数学术语,部分学生陷入混乱中不足为奇,加上计算的过于复杂,导致很多没有耐心的孩子无法从一而终,自然选择放弃。
经过两天的观察,发现我班的孩子主要在这三个问题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第一,分不清圆面积和圆周长。其中表现为不明白求半径的目的是什么,为此明确:求半径的目的是为了求圆的面积;第二,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将π算出来。比如:0.2π×1.5=0.628×1.5,于是计算显得非常复杂;第三,对于自己求出的是什么意思不能很好把握。出现了求圆柱侧面积用π×半径2×高的错误。
高年级的数学课堂讲究的思维的流畅性和技能训练的合理性,所以如果不是非常难以攻破的知识点,一般不会做过多的写法要求,但是这个部分的内容不采用这样的方式似乎不行,我也在位这样的行为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
我以为,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者在接触的时候,较多的方法就是识记,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好的方法,并且有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一看到π就心烦,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去做,所以出现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并不意外。
因而对于这部分内容,首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好,听课效率的高与低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一定说明他认真听讲了,而要看他是否进入高质量的思维状态,这是与学生的态度气息相关的。
尤其对于这部分内容,公式多、记忆起来比较烦、难以识别,我们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圆面积、圆周长、侧面积这三个公式能灵活运用,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而是在于学生的参与课堂的认真程度,而这些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发现原来一些比较聪明但不踏实的孩子学这部分内容并无优势可以占,这就是这部分内容彰显教育价值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全身心投入方可能有所收获,这也解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先复习在做作业,但就落实的情况来看,这点往往是被大家忽略的,尤其是刚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对先复习后作业显得不屑一顾,这是需要改变的。
笔者以为,学生在对知识领会的过程中,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差距,而这时候为了拉平差距必须通过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复习来完成,所以主动复习和回顾则是学生必备自学能力的体现,所以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候,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是需要经历一边翻书一遍做练习的过程的,更多的孩子则是需要不停翻阅做错的习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在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摒弃圆柱表面积的公式,不要一求表面积就想公式,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对于题目中所给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经过自己分析的过程之后再确定是求三、两个、一个面,所谓强化思路、淡化公式就是这个道理。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重中之重并不过分,上一段文字所叙述的是孩子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思维状态,能说得清自己所写的算式是求什么,这几道算式是求什么内容,一定要有一定的块面意识,不能在混乱的状态下乱写算式,写出来的每一步都要明确其内涵。
圆柱的表面积的内容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去处理课本上的例题加练习,总体来说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在课堂上孩子们是比较忙碌的,既要听又要记,每个人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同,并且受着计算的制约,所以课堂氛围稍显沉闷,对陈述性知识来说这是无法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