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听听那冷雨》 第四课时,这篇文章能上到第四课时,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失败的地方在于上过课后,学生彻底讨厌这篇文章了,文章本身有些难懂,有要理解到位,又要赏析,这不是逼人跳楼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老师别讲了,太痛苦了!其实,我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与纠结。
这堂课的失败让我思考很多。一、我们根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现在制定教学目标考虑的因素真不少,文体特征,高考题型,学科指导意见,最后是教学设计或教参,但我真的忽略了学情。《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怀乡之情的散文,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应定位于自主赏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存在障碍,而此时我让学生对他们基本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天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现在想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大体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部分优美语言。这样课堂上学生于朦胧若有所悟时,谈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才会有成就感,会有兴趣、有动力。
二、是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理解到位?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但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学生的理解能更到位,于是我们划定标准答案,所有人向标准答案靠拢。这看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则是对学生信心的打击和思想的束缚。“算了!不说了,说了也不对!还是等标准答案吧!” 呐!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这哪是育人,这是害人啊!
今天这堂课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愿意看教材上的文章。看自己的书自由随意,理解多少无妨;而教材似乎无形地要求你理解这句话表达什么含义,那句话隐含什么感情。
当语文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学生的噩梦的时候,兄弟!我们罪孽深重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