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8 21:59:20
|
只看该作者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发兴趣(3分钟)
请同学说出含有“花“的诗句。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汇报预习成果并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3分钟)
灼(zhuó)伤 花萼(è) 分泌(mì) 花卉(huì)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阅读探究: (10分钟)
朗读课文,思考并整理。
1、本文的总体结构如何安排?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能否重新安排说明顺序?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营造一种创造性阅读的氛围。
(四)探究并展示结果:(13分钟)
(1)总体结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总)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儿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分)
第三部分:(第11段),概括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总)
(2)花儿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物质基础 (第2—4段)
物理学原理(第5段)
生理需要 (第6段)
进化观点 (第7段)
自然选择 (第8—9段)
人工选择 (第10段)
(3)作者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了科学说明,请同学们看这六个方面的先后安排能否重新安排?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是说明一个事理,花红是表象,内在的原因是本质。因此,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及其内在的联系,将决定性因素放在第一位,其语言标志是什么?(首先、还需要、还有)从总体方面,花红的原因也是先自身因素后外部因素。这种事物内在的主次安排行文先后次序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顺序,称之为逻辑顺序。(板书:逻辑顺序)
(五)品析感悟:(10分钟)
1、小组探究:
学习②-④段:从“物质基础”这个角度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⑴分“红花仙子”、“黄花仙子”、“白花仙子”三个角色读②③④段。
⑵三个角色分别口头讲述“红花”“黄花”“白花”颜色的成因。
⑶学生做实验:把一朵红色花瓣的花泡在碱性溶液里,它的颜色会变蓝,再把变蓝的花泡到酸性溶液里,它又由蓝变红,放到中性溶液里,则呈紫色。
2、个体探究
学习第⑩自然段:
⑴速读本段。说说这段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花红的原因?
⑵与自然选择相比,人工选择的优点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⑶本段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找出本段中的例句。
例如牡丹,又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大丽花、虞美人)
⑷分析说明方法的好处: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果。
⑸交流“思考与练习”二
⑹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只有”强调了仅限于粉红这个品种; “仅”字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红的进程;“就”字,强调人工栽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不同花朵。)
⑺本段采用哪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六)畅所欲言:(3分钟)
自选角度谈感受:
(1)课文内容。
(2)写作方法(结构安排、如何拟题、语言的准确)
(3)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此环节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七)延伸拓展:(2分钟)
交流:你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自然界中的“为什么”?
教师举例:为什么向日葵的花总是向太阳?
为什么狗总是能找着回家的路?
(八)作业:(1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把你最感兴趣、最觉新奇的“为什么”写成一篇事理说明文。
(九)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说明顺序 结构
一、提出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 总
物质基础(有无色素)
内部原因 物理原理(光波反射)主 内
(2—7)生理需要(保护作用)
二、说明花红的原因 进化观点(发展过程) 分
(2—10)
自然选择(昆虫作用)次 外
外部因素
(8—10人工选择(增添新种)逻辑顺序
三、概括花红的原因(11) 总
九、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是学习者、对话者、引领者、课程开发者,丰富角色情感,从而动态地、自觉地完成角色所担负的任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教学事件,使课堂有一个顺应、内化、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互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紧扣新课标,听说读写,脑、手、口、耳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不断深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探究能力;整合物理、生物等课程资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