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课堂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差异化探析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多种不同的创新教学模式逐步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途径。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下的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差异化管理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即针对不同层次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实行分层练习和评价。这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分析学情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其对数学课程的接受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和分组。
1.合理分层
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能力、习惯和成绩等因素,按照三个层次来进行划分。一是优秀生,即数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成绩优异,状态稳定;二是中等生,即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学生,他们对数学课程重视而成绩不佳、认真却无改变良策,缺乏"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效果一般;三是学困生,即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信心,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数学成绩落后。
2.有效分组
在合理分层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个人,每一个小组都有若干个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设小组长一名,组长由优秀生担任。分组工作是一个慎重而细致的工作,它不是简单的人员组合,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组的原则为:一是要把握学情与个性相结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效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在全面了解班级和学生的基础上,悉,心昕取学生的意见,在尊重每个同学意愿的前提下,把学情和个性相结合,保证小组的有效组建和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二是要把握阶段性与流动性相结合。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随着学习的动因、学习的态度在某个阶段发生变化,教师要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经过一个时期后,及时调整学生分组的情况,通过分组的动态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三是要把握合作性与竞争性相结合。追求上进、勇于竞争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
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通过组织小组对抗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长和各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内部形成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班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态势,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形成,锻炼和培养同学们互相尊重、精诚合作、善于竞争、敢于争胜的意志和品质。
二、因材施教把握作业布置的差异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个人的才能,获得数学知识,形成竞争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作业内容精练化
作业布置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要考虑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趣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够受到启发和锻炼,感受到作业内容的精妙和优美,调动其求知欲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根据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性,要有效控制数学作业的量,每天作业量的安排应在30分钟左右为宜;作业量太少起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作业量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逆反心理,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业题目设置为三类:A类为概念题。即根据数学知识的概念、公理、定理演变出来的题目,这些题目没有推理过程和思维变换,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出来。这些题目主要针对学困生,让他们通过熟记概念、定理,进行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掌握数学知识。B类是基本题。即根据授课内容经过一定的推理和演变提炼的题目,这些题目需要运用定理和性质经过一定的计算和推理才能够完成。这些题目主要针对中等生,作业内容从模仿
例题人手,在全面理解定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基本题型的训练,做到娴熟、准确,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打下基础。C类是拓展题。即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拓展性的题目,这些题目灵活、多变、深刻,需要经过严谨的数学思维、镇密的数学推理和巧妙的数学计算才能够完成。这些题目主要针对优秀生,让他们在全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拓展性题目的训练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作业形式差异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方法进行安排:优秀生需要完成B类和C类题,这样可以穷实基础知识、提高探求能力、拓展学习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中等生需要完成A类和B类题,选做C类题,这样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攻克拓展题后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学困生需要完成A类题,选做B类题,这样可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状况,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差异化的作业布置形式,满足了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学生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帮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规律,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