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计算能力弱化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2: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计算能力弱化的原因探析与应对策略思考
通过对近年我市四、六年级素质调研测试学生计算得分的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是造成计算失分的主要原因。面对人教版新教材,我们有部分教师理解不深,学习不够,关注表面热闹,忽略深层思考。课堂教学中情境使用失控、小组合作泛滥、片面追求算法多样,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双基难以落实到位。当然,小单元的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断切换,组织形式的创新变化以及计算器的引进使用等等,也使得我们有相当的教师在不断地适应变化,而忽略了双基的落实。下面,想就学生计算弱化的原因作些探讨。
原因探析:
一、追求情境创设忽略基本训练,双基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在课改之前,一般数学课的课始均安排有口算、竖式计算之类的约5分钟左右的基本训练,因而学生对百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应除法相当熟悉,基本上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而课改后的课堂,一般直接由情境导入,就其形式而言,完全符合“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但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的调控上还存在着差距,课堂教学常常为无效信息所干扰,使得教学进程受阻,课堂训练的密度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不高。
二、重视知识包容忽略难度递进,计算教学落实存在问题。
原人教版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教学上很注意编排内容的层次性,为便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安排有多个例题,逐一落实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不错,但整个单元教学战线拉得过长。人教版教材精简了例题,降低了难度。比如说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设置了13个例题,现教材只设置了5个例题,尽管在练习题的编组上更具包容性,各种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都有体现,例题后的做一做常常与例题还有着变化,常常在同一组题目中编排有不同难度的题目,不少青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掘不深,在安排练习时缺乏难度的递进,在评析时也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加上小学英语学科的开设,使得数学课时相对减少(每周四课时),因而计算单元的课时安排很紧,有效夯实也就成了问题。
三、追求策略多样忽略优化指导,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但有相当的老师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将多样化片面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越多越好,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它的解法吗?”这样的无效提问。其实“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先的计算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学生的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它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算理的过程,着力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笔者曾听见不少老师埋怨学生,课上说得好好的,可真正做起题目来,却不是这儿错,就是那儿出现问题。而且一段时间后,学生一种方法也不会了。这是因为我们有不少老师在算法多样后,就停留在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做”这一层面,以致于学生感到“搬手指头算加法”方便而停留在“搬手指头”上(因为我们的老师鼓励并助长学生使用这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其实,我们的教学绝对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搬手指头”这种近乎于原始的计算状态,而是要通过练习、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隐藏在多样解法内的共同特性,而这些共有的特性往往是后续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最为本质的解题策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优化”策略。千万不能因学生喜欢“搬手指头”而让学生一辈子用这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追求片面热闹忽略算理指导,学生计算算理不明。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一时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宠儿,成了课改的“代言”。其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随便擦涂的“万金油”,同样也有时机的把握问题,象计算算理的明晰,当学生个人探究存在问题需要借助于群体的力量时选择合作是明智的,如果算理已经清楚了,再让学生合作说一说,就显得价值不大了。对于合作,值得研究的东西就更多,比如说合作前要激趣;合作时要指导,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时间有保障;合作后要评价。但我们有不少青年教师忽略研究,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片面热闹,使得许多浮于浅表的所谓合作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反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够,缺少算理阐释,缺乏练习达成,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2:44:57 | 只看该作者

五、引进计算器教学忽略常规验算,计算教学出现短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计算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庭,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因而苏教版课标教材在编写有关计算内容时,增加了计算器的知识。编者增加有关计算器的知识,其用意有二:一是降低计算的难度,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代替,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就行;二是借助于计算器来探索一些数学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编写意图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比如说,计算器进课堂是时代的需要,但计算器的添置也使不少的孩子有了投机取巧的工具,碰到计算就用计算器,不再愿意动笔算一算,而这种懈怠,自然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减弱。再比如,编者觉得竖式计算教学最难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就行了,验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至于三位数乘三位数,完全没有教学的必要,直接用计算器就成。因而,到四年级下册整数四则运算结束,学生也只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验算脱离了计算器也就成了问题。而事实上,计算器虽好,但多少也是十多块钱的物什,不可能整日地带在书包里,况且最后考试也不允许使用(小升初考试和中考都不允许),故而有关计算器的教学也是应付而已。而五六年级有关圆环面积以及圆柱表面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等却经常涉及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我们在毕业命题时尽可能避免这类乘法,编组的数据尽可能好巧算,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巧算的。这样,五六年级的老师不得不给学生补上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
后遗症结: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降低,必然会引起“多骨诺效应”,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阴霾。
一、学生学习情绪受到打击。在小学阶段,不管是何种题型的考试,多半题目离不开计算,有的学生方法正确,思路清晰,却计算错误,而有些题型并不需要呈现过程,因而结果填错则分数尽失。而现行的评价还是多少有点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评价标准会影响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值的提高,倘若孩子成绩不佳,自然会招致家长的训骂和老师的批评,而这种求全责备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
二、课堂教学进程受到限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计算速度慢或计算有错,使得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得缓慢,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最终落脚点都在计算上,学生计算速度慢,课堂教学的结构自然就变得松散了许多;学生如果计算有误,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加以订正,而这些自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程,好多数学课的容量偏小,思维训练不到位,往往问题就出在计算上,如果每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打点折扣的话,那最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会大受影响了。
三、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面已经说过,计算不过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程,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也就难以令人满意了。笔者曾接触过一些孩子,由于表内乘法和基本的进位加法口算不过关,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速度很慢(尤其是要调商的),结果每天老师安排的10道题的过关考试,他都因在做题时特别紧张、害怕而只能做对两三题,现在孩子碰到这种需要调商的题目就特别害怕。计算不过关已经使孩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应对策略:
要加强每日五题的训练,确保学生双基的落实。计算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能,务必要夯实,确保人人过关。面对学生计算弱化的现状,我们也在积极地寻求应对的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一、加强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计算的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持续训练。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笔算、估算及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笔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就成了无源之水。著名数学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认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熟练和准确。不但会笔算,还要会心算。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
在各种培训与辅导活动中,大家要注重基本口算的训练,相当多的学校也改变了一上课就呈现一个情境的做法,在计算教学中,先练口算,再创设情境导入新授。应该说,基本训练也好,情境创设也罢,都是相当重要的,关键问题是要准确处理好,情境创设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尽可能控制无效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思维训练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二、重视算理教学,注重策略优化。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比如说:一位教师在教学9+6时,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办法,象9+6=9+1+5=15;9+6=6+4+5=15;9+6=10+6-1=15……教者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再如一位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让学生尝试计算28×45时,学生出现了竖式计算和这样三种解法:(1)28×45=28×40+28×5=1120+140=1260;(2)28×45=20×45+8×45=900+360=1260;(3)28×45=28×5×9=140×9=1260。教者先让学生观察分类,让学生明确前三种方法其实都是先把一个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字分别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而这种讨论,其实就是一个算理的明晰过程。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注重练习编组,逐步深入推进。
计算教学在练习的设计上一般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一般先是例题模仿练习,然后是形成性练习(相对于模仿练习而言,题量稍大,且题目由浅入深,层次明显,一般评析时突出提高练习题)、变式练习(一般以判断、选择、匹配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外延与内涵,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把握知识)和综合运用(一般通过解决一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练习的逐步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借助于练习的多形式、多角度,使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解题的快乐,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四、注重知识迁移,适当延伸拓展。
奥苏伯尔提出要“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盛大启老师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新课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比如说,由百以内加减竖式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万以内、多位数加减计算,由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法则,迁移到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尽管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已经不作笔算教学要求,但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之后,要适当地加以拓展,帮助学生明确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并辅之以少量的计算以帮助学生掌握,因为在后续知识的学习中,这种计算还是难以避免的,而有时强调用计算器计算又是不现实的。当然,这种拓展不宜过多、过滥,要准确地把好度。
五、强化验算意识,着眼习惯养成。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拥有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从我县近三年四年级调研测试的情况看,做丢题目,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们发现苏教版四下教材仅有三处提及验算,其中一处是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另外两处是用计算器验算,故而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验算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必须确立“凡做题必验算”的思想,教会学生验算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验算习惯。比如说,计算题要做到“四查”:一查数字是否抄对,二查符号是否准确,三查顺序是否正确,四查结果是否写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这是有益学生终身的好事情,我们必须切实抓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