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锁定“错误” 放大生成——《小小商店》教学片段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锁定“错误” 放大生成——《小小商店》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6、67页)
学生参与模拟的购物情境,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同学们!在这个商店里,你想买哪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1:我想买一辆小汽车和一个魔方,12+8=20(元)。
生2: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把小刀,7+1=8(元)。
生3:我想买一个日记本和一个文具盒,5+7=12(元)。
师:这三位同学都准备买两种东西。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1:我想买一枝铅笔,5角钱。
生2:我想买三种东西—— 一个日记本、一个文具盒和一把小刀,5+7+1=13(元)。
生3:我也想买三种东西——一辆小汽车、一枝铅笔和一把小刀,12+5+1=18(元)。
当我板书到“5”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样列式计算是有问题的。但转念一想,何不把它写出来让学生去判断呢!于是我不露声色地写了出来。还没等我写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评价——“对!”我不慌不忙地转过身去,看到有几个同学皱着眉头,脸上写着疑惑,便轻声地追问:“真的对吗?”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嘀咕了:好像不对!不对!……否定的声音越来越高。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稍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不对的理由。
生1:因为12元加上5角是12元5角,12元5角再加上1元得13元5角,而他得18元了,所以他算的不对。
生2:我觉得他算的不对是因为他把“5角”看成“5元”了,结果才得18元的。一枝铅笔5角钱,而不是5元。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恍然大悟,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你们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既然这样算不对,那么该怎样算呢?(看到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又举起了手,我把机会首先给了他,希望他能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1:只要在算式里的数后面写上“元”或“角”,算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刚才的错误了。(老师在肯定的同时添上了元和角。)
生2:老师!我觉得直接在脑子里相加比较容易,能不能不写这个算式?
师:(高兴地)当然可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这个易混、易错的问题弄清楚了。那么,你们觉得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生1:我觉得应该看清是几元,还是几角。
生2:几元和几角不能直接加在一起。
生3:有“元”又有“角”时,要写清“元”和“角”再相加,也可以直接在脑子里算。
生4:我觉得买东西时,无论是付的钱还是找的钱,都要点清楚。
……
【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并通过适度放大,发挥“非预设生成”的特有功效,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从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发展。
1、锁定“错误”——“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本案例中,学生对“5角”产生的错误问题,虽然不是师生在预设中要探讨的话题,仅仅是学生计算时的疏忽,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解决“人民币”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的抓住,理性的对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从原来关注的“买哪些东西,需要多少钱”上自然集中到具体的列式计算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生长点,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
2、放大生成——让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
锁定“错误”(生成)的目的是为了放大生成,教师通过拉长对生成性问题的探讨过程来实现“生成”的放大。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思辩。教师在锁定错误后,并没有急于评判错误,而是故意放慢教学节奏,用一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杀伤力”的追问——“真的对吗?”来营造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激励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利用延迟评价,把评价的机会和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成功的确定生成问题中的问题。二是修正。在学生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既然这样算不对,那么该怎样算呢?”,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思辩”带入“修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策略,自然、流畅!三是提升。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教师在“放”到生成问题解决时,并没有马上“收”,觉得还有必要把学生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提升,于是就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促使学生把具体、零散的活动经验概括化、理性化,让新的生成主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了真正的桃子”。
放大生成,不仅解决了所生成的问题,还让学生在思辩、修正和提升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广泛的活动经验,使探讨过程充满着激情与活力。放大生成,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它是师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一笔,是推动学生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俞正强:《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