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优秀论文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9:4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影响最持久、最广泛的地方。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特别重视,而对孩子的思想、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都比较忽视,而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值得我们深人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全面收集信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首先要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在谈话前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并对此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谈话的主要问题,获得谈话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在与家长交谈时,切中肯萦,有理有据,才能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其次是对家长情况的调查研究。要研究学生的家庭特点,提出不同对策,这样,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到完美的结合。通过发放《学生情况登记表》,了解如下情况:(1)家庭的成员及经济状况。(2)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3)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4)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多样的联系方式——提高有效沟通的关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光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情况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和我们老师的教育达成一致,形成共识,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1、电话访问
班主任一个电话报告学生的进步、询问学生没按时到校的原因或是否已回家,或者问候生病在家的学生等情况,班主任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既便捷,又宜于与家长的情感维系。
2、家庭访问
家访是家长与班主任进行沟通的传统模式,在通讯手段极其发达的今天,这种古老的方式逐渐被淡化。但是,对个别学生(特别是对一些自卑心理强、不愿与人交流的学生)来说却有独特的成效。因此,教师家访的重点要放在个别学生身上,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
3 、举行家长会
这是学校与家庭的集体工作方式,创造条件,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并指导学校工作。学校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利用“家校通”与家长互动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充分利用“家校通”与家长进行互动,有效地节省了家长往返学校花在路上的时间,而且及时、隐蔽地把学生的信息输送到家长手中,防止了个别学生篡改考试成绩、欺骗家长的行为,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三、真诚的教师语言——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教师合作。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时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甚至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所以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一般请家长或与家长联系,基本上都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讲,甚至打架、旷课、上网吧等等,即使面对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决不能对家长劈头盖脸地来一顿抱怨,决不能有丝毫的训斥。我们与家长谈话态度要随和,语言要婉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会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真正解决。
有句话叫“学习长知识,交往长见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