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21:0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范家屯镇镇郊小学王国祥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对新挑战的能力,纯粹依靠校本教学资源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谓的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使他们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骨干、示范作用,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建设的首要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促进 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教师与社会界线的模糊,使教师工作范围扩大;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的扩展,是对教师权威的冲击;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等。开展信息化技术中学教学培训,可以满足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师“十五”培训期间,我们积极探索并开展信息化技术的中学教学培训,使教师学有动力、学有所益、学有所用。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并能够在教学中恰当、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且,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与自己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学推理能力和信息资源设计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要确定某个教学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明确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要有正确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能认识到信息时代有效获取及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确立有效利用信息进行终身学习的新观念;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基本操作;掌握信息技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信息。

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如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意义,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和过程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教师们对教育信息化具备理性的认识和眼光,而不单单具备对信息化的盲目狂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因此负责培训的主教老师经常学在前面,参阅资料、请教他人,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去指导教师,并且邀请一些专业人员来我校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培训计划。在我们中学的教师图书室内,也添置了好多信息技术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供教师参阅。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许多教师都有顾虑:1、对电脑的操作不够熟练;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程序复杂,认为无法掌握;3、学习后在教学中运用,将花费许多精力,从而增加工作难度。顾虑重重,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鼓励教师参加学习,我们让教师观看一些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可爱的形象,鲜艳、美丽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了教师的目光,增加了学习的愿望。信息技术培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实际操作。通过从网上收集教学素材,在学习中激发教师的互动通过绘画、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共同收集制作素材,丰富中学服务器的素材库。在课件库中准备了很多优秀的课件作品供教师欣赏和参考,及时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交流,大大激发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们利用晚上以及业余时间,互帮互教,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坚持练习。尤其是几位老教师不甘落后,学习劲头十足。各位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我们先后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制作技术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三、强化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教学研究的整合
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者是中学的全体师生。大量信息的获取,使教师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观念更新。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更新,方法更科学,学生获益也就更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而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21:04:23 | 只看该作者

  斯腾豪斯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教师即研究者”,主张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实践的不断反思和重建,提高自身及其实践素质。因此,教师应学会将自己置于研究之中,把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如撰写毕业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会等。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其收获和成功,存在的问题和失败原因等,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特别是教学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更好地加速其成长和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合力来促进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广阔空间,为学生从事教学活动创造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调控的主体意识的良好环境,使其自觉主动地把自身的专业发展融入到专业学习及生活中,促进自我追求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的不断完善,使其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于服务地方经济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并进行自我发展的体验和升华,把教师职业作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自我实现及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境界,从而在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学教学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小学教学全方位工作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