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5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静态的画有直径或半径的圆,让学生直接判断。学生虽然也能一个接一个地判断,但参与度不够,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上述片段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的目光随着教师的笔尖移动。在这样的动态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敢懈怠,因为稍不留意就会出错,甚至会引起“公愤”。于是,在教师的欲擒故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可谓欲罢而不能。此外,不用教师出声,三角尺摆放位置的不同就向学生传达着有用的或干扰的信息。这些信息暗示或强化着图形的本质特性。比如,将三角尺的一边放在不通过圆心的位置,没有画出线段学生就可以判断。这比单纯静态地呈现一条不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让学生判断包含着更多的信息:在不通过圆心的直线上,无论怎么画,既不是直径,也不是半径。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半径、直径都离不开圆心这一本质特征。再如,当教师将三角尺的一边放在了通过圆心的位置时,所引发的精彩交流亦很好地逐步明晰着这样的本质区别:通过圆心的线段不一定是直径,沿着通过圆心的直线画出的线段可能是直径,也可能是半径,更可能都不是,关键要看两个端点的位置。随着教师的随画随停,学生也像剥竹笋一样一层层地去除非本质属性,达到对半径、直径本质属性的有效建构。
最后,正因为是动态的画图,使教师不断呈现多样的信息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颇具。当教师从圆上一点开始画线段画至圆心时故作停顿,然后继续画,再停,又继续画,让学生体悟到半径的两个端点必须一个在圆上、一个在圆心,再延长一些就不是半径,如果再延长至另一端的圆上,便转变为一条直径。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空间观念、形象思维、推理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可喜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