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再只停留在冰冷的书籍里,而已走进教育教学的现场。作为走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受着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也感悟着新课程。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眼中的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吹绿了我们的视野。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看来,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我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努力做到
1、有情趣的导课2、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
4、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带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理不好的关系:
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备一定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完全或全部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2.“设置”与“生成”: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设置”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3.“内容”和“形式”
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或选择性学习适合于怎样的内容,怎样最优化地实施,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 “课内”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开放。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他如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多元课程的增加,语文周课时越来越少,从历史上几次课程改革来看,现在的语文课时是最少的,但要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多少,低年级识字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高年级阅读量,积累古诗词等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在课内教学时学会对教材的取舍,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外学习,学生兴趣极高的是电脑、电视,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