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原本充满着生气和乐趣,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是由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数学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从而导致数学课堂失去生命的活力,数学变得抽象、枯燥。为此,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感呢?
一、 在探究中体验。
儿童有儿童的生存方式。对儿童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象成人一样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证明,数学活动的新颖性、探究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诱使他们充分调度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对问题作出解释、加工,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慷慨地把探究时空留给学生,让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在探究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享受数学。
案例一。《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上课舞台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上课地点在剧院)
学生纷纷下位,自愿结合,非常投入地测量起来。
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拿凳子,搬桌子,教师始料未及,疑惑不解。
有学生跑到老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教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教师走到学生甲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甲:“我想要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
生乙抢答:“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真没有想到,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
生乙:“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师:“真了不起啊!”
生丙:“我想这个舞台上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舞台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舞台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舞台的面积。”
师:“太有创造了!拿凳子量,搬课桌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赢得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沉醉于问题情境之中,一任思维纵横驰骋。“拿板凳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性的最可宝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试想,如果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教师直接出示“1平方米”,学生收获的至多是一堆板起面孔的“死”的知识,就不会有“1平方分米太小”的深刻体验,就不会有“拿凳子、搬课桌”的创新火花。探究,是一种快乐。
二、 在争辩中碰撞。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辩确定的。”没有争辩,就无法“别同异”、“辩是非”,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思维碰撞的舞台。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争辩的机会,让他们敞开心扉,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在情感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案例二。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下面的争辩话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
甲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乙方:“是。”
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
乙方:“是啊。
甲方咄咄逼人:“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乙方转守围攻。乙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质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甲方:“是。”
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甲方底气不足:“不是。”
乙方咬住不放:“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甲方心服口服。
这时,教师从幕后走到台前:“祝贺乙方同学,同时也感谢甲方同学。因为有了你们的发言,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使我们对这个问题了解得更深刻。你们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胜利者还是暂时败下阵来的同学,你们都是成功者,都应感到自豪。”
课堂上响起了掌声。
学生在争辩中不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了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善于学习的态度和技巧,学会倾听、接纳与欣赏,完善人格。教师几句简单的鼓励,让胜利者的脸上洋溢着体验成功的欢乐;让暂时失败者找回了面子,感到“我在集体中很重要”,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精彩的争辩,使课堂变得如诗如画,令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碰撞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充满的是合作学习、享受学习的动人场景。
三、 在应用中感受。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在传统的“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课堂应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组组远离生活实际、“规范”的习题,着重训练学生能按照程序正确计算,学生在充当解题机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厌烦的情绪。数学有用,不是靠教师说教,不是靠课堂上贴标签,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生活的情景,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去体验。
案例三。下面是一节“巧围鸭圈”实践活动教学片断。
在师生共同揭示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我是小明的爷爷,家里养了几百只鸭,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围成的面积最大,真不知怎么围才好?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设计的方案,是在院墙中央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
生2:“我们组根据老爷爷家的实际,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了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师:“这样设计不仅保证了鸭圈的最大面积,而且还对院墙的一角进行了综合利用。不套用例题,有创新!”
生3:“我们组借用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师:“同学们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帮助老爷爷设计三种方案??????”
生4(惊奇地发现):“在第三种方案中,我发现,纤维网靠院墙的两边各长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平方米大。”
生5:“70平方米还不是最大的。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2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72平方米。”
师故作惊讶:“对呀!在第三中方案中,为什么围成面积最大的鸭圈不是正方形,而变成了长方形呢?难道上面的规律错了?”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
生6:“我是这样想的,借用一面围墙,就等于用48米的纤维网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鸭圈,然后取其中的一半。刚才的规律没有错。”
师:“你为同学们解决了一大难题,也为老师解除了心中的困惑,谢谢你。”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师把学生熟悉的“围鸭圈”作为数学学习的材料,并抽取了“鸭圈的面积”这个对本课学习有用的信息,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生4生5的发现犹如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教师将球重新踢给了学生,启发学生提取“知识储备库”中的有关知识,通过作图、讨论,解除困惑。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
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以人为本的现代数学课堂应当少一点禁锢,多一点自由和自主,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潜能开发、精神唤醒、独特性彰显、主体性弘扬,才会有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才会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是伙伴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享受的课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3: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