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0:3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难点,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与关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数学教学的展示平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巧妙成功的导入一堂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就能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笔者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回走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 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笔者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又如:教学六年级《圆》第一课时,一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几个同学玩滚铁环游戏的画面:几个同学分别滚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铁环,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滚圆形铁环的跑得快?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节课的学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仅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0:37:12 | 只看该作者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叉口大小有关,而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设计这样的动画:在蓝天下,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排成个“人” 字,就像一个角,这个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所夹的角也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所夹的角也就越小。而角的两边不管变长还是变短,所夹的角的大小不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变成动态,生动、直观地将“角叉口和边的变化与角大小的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重点是学会面积公式中的“÷2”这个问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灌” 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识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那么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抽象的数学更不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中出现一个三角形并让它闪动,同时从这个闪动的三角形中衍生出另一个三角形(说明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并把这个三角形通过旋转,从而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态演示,把三角形衍生另一个三角形、旋转、合拼的图像动态化,直观、生动地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导出求三角形面积公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2”这个问题,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激活思维,培养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开拓学生视野,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0:37:16 | 只看该作者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张长20cm,宽10 cm的铁片,要做一个高5 cm的无盖长方体,怎么做才能使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先在长方形铁片的四个角落剪下四个边长为5 cm的正方形后再做成长方体”,有的说“先剪四个长10 cm,宽5 cm的铁片,然后做成长方体”。在屏幕上分别出现这两种做法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条绳子,要围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围成长方形”,有的说“围成正方形”,有的说“围成圆形”。在屏幕上分别出现三种图形,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不断提高,系统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便能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了数学知识,优化数学教学,并将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4: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