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创新应用
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石晓丹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利用,我在实际利用中也曾经走入了误区。如课件只是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 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相反丢了教学之源—课本。 学科整合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件制作采用了三维图像、艺术文字、动画、VCD等现代技巧和设备,大批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整节课看上去很热闹,而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知之甚少。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害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工具。其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良教学效果。我们只有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害和目标,才能避免在整合中产生误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使信息技术很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历史学科 课程整合
何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是整体和整理,“和”是协调和融合。“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是一种和谐,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设计。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一、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处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逐步进入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在这个特定的摸索实验阶段,我认为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一)、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了新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限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绝对化倾向。
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即教学这对矛盾中的两个侧面,彼此对立而又统一。只有教师没有学生,或者只有学生而没有老师都不能形成教学过程,即不可能构成教学这对矛盾。教学总是师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
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在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却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为放任自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时,个别教师出现让学生在网络放任自学的现象。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和监控,学生在网络上毫无目的地乱碰乱撞,这样课堂的教学任务如何能够完成。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中,让学生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教师让学生自主查找。一开始学生为查到自己想要找的信息而感到惊喜,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惊喜之余,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缺乏鉴别能力和自制力,同时又善于模仿的特点,在这个五花八门的网络上难以避免会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再有有的同学对于知识缺乏认识理解,随意的找寻资料等等。如果缺乏教师的监控和管理,由此带来负面影响将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2、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