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在讲《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若只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几分钟就能做到,但遗忘的速度也同样的惊人,我通过壁虎吃蚊子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找壁虎所走的路线,在答案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此时,我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正方体慢慢的展开,动态的演示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其展开图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错误回答,引导正确思维。
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类因概念不清、定律理解不透、推理失据、判断失准和思考方法有误差所导致的错误,即智力性错误。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表明,知识的肯定例证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信息,否定例证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我们不妨将错就错,巧妙设问,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使其“受挫愈深”,然后再将已有正确的知识与学生的错误结论相对比,促成自相矛盾,使其不攻自破,这样能收到“得益愈丰”的效果。
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一课时,在画出反比例函数图像后,我让学生根据图像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回答说: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图像,判断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班级里的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没有谁觉得这个说法有什么不妥。于是我问道:如果两个点A(1,X)、B(2,Y)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上,你能比较出X,Y的大小吗?学生根据自己所总结的结论很容易就得出:因为2>0,所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又因为1<2,所以X>Y这一结论。师:那如果两个点A(-1,X)、B(2,Y)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上,你还能比较出X,Y的大小吗?学生:因为2>0,所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又因为-1<2,所以X>Y。师:你能根据黑板上的图像,检验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么?学生这时迷惑的看着黑板,发现自己错了,这时学生重新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总结出:在上述结论的前面,应该加上“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重要条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最后发现自己的结论与反比例函数性质有矛盾,在受挫中加深了对“在每一象限内”这一条件的理解,并更深刻的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收益颇丰。
通过巧妙引导,使学生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四、巧用板书,感受数学之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精彩纷呈,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演示。如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能够将板书巧妙的应用到教学中,就能使课堂更加平实,更加完美,更加高效。在数学课上巧用板书能将数学格式的规范、简洁、严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无穷智慧,感受数学的逻辑美、层次美、简洁美。 在设计板书时,重点应该放在板书的简洁上,将概念、性质、判定等简洁的板书出来,并在板书时结合彩粉笔的运用,突出重点,适当的画出图像、书写简洁的符号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板书成为学生叙述证明等推导过程的发言提纲,学生根据板书提纲组织语言,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认识飞跃。板书在这里有提纲挈领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
例如:我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的时候,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此时,我把学生猜想出的性质板书到黑板上,同时用彩粉笔将重点词标示出来,接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上的证明,并用简洁的符号语言将推理过程呈现在黑板上,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消化的时间,又规范了学生的推理格式的写法,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同时,我还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辨析的体现在板书中。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心去做,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才干得以增长,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