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路走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如是说——

从2002年2月27日开始,我坚持每天在上完课之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本书,是我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此岸与彼岸——我的教学手记》,33万字,贲友林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后记——
一路走来




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为师十七年,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报刊上发表了600多篇文章,三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参加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获一等奖,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许多人说我“年轻有为”。我总是笑言:年轻,渐渐成为过去;有为,需要未来努力。我清晰地意识道: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教师,我和所有人一样,爱翩翩联想,爱自由的生活,崇尚时尚与潮流,但我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追求有创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我追求有个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

花开花落,回首我的课堂教学之路,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现在的步态从容,我经历、体验过糊涂、失败、窘迫、平淡、涅槃……



糊涂

1990年秋,我怀揣着一纸“优秀毕业生”证书走出南通师范学校的大门,回到了我儿时的母校,那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学校——一所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180位学生、9位老师的农村小学。两排教室,还是六年前(我从小学毕业后,读了三年初中,三年师范。)的模样,墙壁剥落,门窗破旧。老师,还是原来教过我的那帮老师。六年的变化,唯有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由于学校刚刚调走了一位任教四、五两个年级数学的老师,我作为“替补”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一位数学教员。这就是我做教师的开始。实话实说,农民家庭出身的我,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

不久,乡教委组织听课。我根据教学进度,在五年级上了一节小数乘法简便运算,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当时影响甚大且很“流行”的尝试教学法。为什么采用尝试教学法?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也是稀里糊涂,说不清道不明。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反思,确实感觉在这一节课中采用尝试的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正确的。因为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和小数乘法。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本课问题。一节课在我的惶惶不安中结束了,却意外地得到了听课的乡教委领导的好评。后来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体会进行了整理,再投寄《广东教育》编辑部,一年后在《广东教育》第7、8合刊发表了。

糊里糊涂的我在课堂教学得到领导好评的同时,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课堂。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能上好课。于是,上好数学课,就成了我当时的目标。

有人说,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失败

在这年的秋冬之交, 乡教委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这一次,我准备得更是充分,连上师范时的听课笔记也给翻了出来(这大概是我当年唯一能参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了)。根据教学进度(当时全然不知,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一些调整),确定教学内容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因为是有关计算教学的课,我参考了读师范时听过的常州一位教师的“9加几”的练习设计,像个蹩脚的二传手般将此课的练习采用游戏的形式,忽而让学生当“小医生”辨错改错,忽而让学生“放鞭炮”选题计算,课上热闹非凡,我颇有成就感,然而,在评课时,中心校的一位资深教导主任真挚而中肯地说:练习采用这样的游戏形式,不适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一句话似一声响雷,我的心被蓦然搅动,他唤醒了自鸣得意的我:课堂教学,简单模仿不行!邯郸学步,注定要失败!

虽然这一节课失败了,但多了一些感悟,也算作受益匪浅吧。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已过去,留下的是思考。而坚持思考下去,形成习惯,则受益无穷——只要持之以恒,上帝都会敬佩你。



窘迫

那一年的春节较晚,第一学期上课时间较长,乡教委决定期末考试结束后再教两周新课。在教人教版通用教材第八册的《数学》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1)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千克?

(2)把上题改编成加法应用题。

学生改编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1468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多少千克?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和去年的产量一共是多少千克?

“问题”如何解决?年轻的我在课堂上说不清楚,陷入窘迫的境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探讨。”如此匆匆鸣金收兵,是搪塞、是敷衍,是给自己救场。

下课之后,我不敢懈怠。查阅教学用书,书上未对此题作相关说明。静心研读教材,我的理解是,第一种改编方法符合题目要求。寒假里,我把学生的改编方法与我的想法整理后投寄《小学生数学报》。投稿,是非常偶然的举动。现在想来,大概那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一个月后,《小学生数学报》刊载出来,尽管是一份小学生看的报纸,尽管是一篇只有几百字的“豆腐块”,但对于一位对发表文章毫无奢望的人来说,我激动、欢喜、鼓舞,得意,心窝里漾满了兴奋。

也许正是这篇“小方块”,启发了我:做教师必须扎根课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它无意中把我带上研究之路,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首先是所教的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主阵地首先是自己的课堂。



平淡

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做教师,大多数的日子都是清水无虾,寡淡得很。教师的生活,平平淡淡是本色。我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有老师羡慕我幸运——上课比赛获奖、文章频频发表。岂不知,在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我才第一次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上课亮相。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但我每一节课都在实实在在地实践、探索、思考。有老师夸赞我“厉害”——上课从容自如,驾驭课堂能力强,即便有时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几乎陷入窘境,也总能急中生智,绝处逢生。其实,我内心非常明白,这都源于平时的课堂积累。台前40分钟,需要幕后n个40分钟的修炼。这种修炼,就是甘于平淡,耐得寂寞,吃得辛苦。坚守一线,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不懈,及时学习、总结、反思,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理性思维。“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也正是在一节一节的课堂实践中,我撰写了数百篇文稿,继而发表在全国的各家教育报刊上。这样的机遇,不是他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平淡的生活中,我给自己准备了两盆“水”:一盆“冷水”,用来“洗头”;一盆“热水”,用来“洗脚”。冷水洗头,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热水洗脚,让自己永葆工作的动力与激情。



涅槃

2001年春,我参加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路坎坷,历尽艰辛,终于通过了县、市、省的初赛、复赛,成为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比赛的唯一选手。

在省复赛过后,专家们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我认真地记录下来。回到学校,我根据笔记对教学设计大刀阔斧重新修改,可再次试教时,怎么也找不回上课的感觉,听课的老师也面露抱憾之色,觉得这节课变成了“四不像”,原先的一些特点突然间销声匿迹。一节课在痛苦中结束。专家的建议和指点使我认识到要从课中找回“自我”。后来,我恢复了原先的多处设计,最终获全国比赛一等奖。

课堂,必然带着教师个人的印记,没有个性的课不可能是好课。参加比赛,带给我的是什么?我在上完这节比赛课后写下了一段文字:

在磨课的过程中,作为执教老师,必须理性地面对每次修改,审慎地整合他人的建议,积极地吸纳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预案”,切忌囫囤吞枣、生吞活剥、“穿他人的衣裳”。

尤为难忘的是孙丽谷老师给我的指点:你在课堂上要注意“听”学生的发言,你的话要和学生的话“接”得上去。通俗的话语,让我经历了一场洗礼。“听”、“接”,不仅是言语层面,而是一种“倾听”,是一种“对话”,是老师与学生双方认知视界、精神领域的沟通、汇聚、融合、共鸣。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我豁然开朗,课堂探索又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幸福

得到人的帮助是快乐的,被人引领着是幸福的。曾在《读者》杂志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永远记得别人给过自己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人。我是幸福的!

在农村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在当地很有威望的教师——陈秀兰(她曾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是她扶我起步,他对我的影响是恒久深远的。

在农村小学的工作是平和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到县教研室陈今晨先生捎给我的到市里听课的通知。这是我第一次结识陈今晨先生,自那时起,我一直得到他的关心、指导、帮助。

后来,认识了崔广柏先生,在他的举荐及相助之下,我通过考试走进了海安县实验小学。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我遇到了华应龙、金沙、翟书烈……华应龙先生推荐我走进了张兴华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研究”课题组,我近距离感受到张兴华老师的风采,更得到他的无私的指导。在课题组中,我和徐斌老师、张齐华老师的交往更多了,还结识了朱玉如老师、蔡宏圣等老师。

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得到的指导越来越多,我可以说出一串让我心怀感激的名字,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

在我30岁生日的那一天,我幸运地走进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这里,我有幸得到王林、孙丽谷、盛大启等老师更多更直接的指导,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入了。

回顾这本书的形成过程,阎勤校长的支持给了我把零散文字整理成集的动力;刘坚、张梅玲、成尚荣、顾汝佐几位专家多我的鼓励给了我前行的信心。游建华先生的鼎力相助、朱凌燕编辑的精心工作让我在心仪已久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本书梦想成真。

我还不能忘记身边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同事、朋友、学生、家人……

我知道,唯有不断锤炼自己,丰富自己,我才不负大家的厚爱与期待。

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其实,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也许,正是这样一节节课、一件件事,伴随着我一步步在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课感”,一直坚持在课堂教学一线;为了让自己不在课堂教学中懈怠,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向年轻的教师开放,他们可以随时走进我的课堂听课;为了让自己守住心灵的宁静,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状态,这五年,我一直坚持在每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写“教后记”。我将继续在课堂中摸爬滚打,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老师,因为在课堂中能寻找到我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2: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