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技术教学能拓展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如生活一样浩瀚无边,仅靠课本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学生从来没见过三峡,感觉不到三峡的神奇美丽,体会不到课文语言描写的精彩之处,更谈不上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了,感情也不易与课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介体课件将三峡的奇山异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面对鬼斧神工的画面,惊叹不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神奇美丽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景,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
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水调歌头》时,可通过让学生欣赏本诗的歌曲,体会这首诗对后人的深远影响,进而对月产生无限遐思。又如在教学《天净沙 秋思》 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要调控有度,收放自如。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要对课堂纪律作宏观的调控,不能搞放牛式的教学,教师要调控有度,收放自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利用科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愈发突现出来才行。
总之,让我们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描绘出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