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整合”一词已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思想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它既继承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点,又为我们实际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是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呈现给我们的,这种方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所吸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呈现方式恰好就是通过图、文、音、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具备感官获取信息的各种特点。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深刻把握小学科学教学的规律,尤其是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让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向深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生的思维节点,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的主体是学生,整合的中心是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整合就是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学帮手,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要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要破要立,要改变那种只重教师讲授,忽略学生因素,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模式;要改变那种只重知识结果的背诵,改以重过程的体会和理解,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变那种只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要改变那种傻教傻学的题海教学方式,变机械套用为灵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固定式思维为发散型思维。只有这种“整合”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首先要把课程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把握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科学过程的研究上,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放在素质的培养上,要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脑思考。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吸收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组成的,没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课程为中心”教学思想的展现;其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创意、设计、制作与使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25:37 | 只看该作者

(一)强调教师主导,更新理念
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只有改变了教育观念,才能实现科学课程改革目标,才能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我们教师还需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必然会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会优化教学过程,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把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二)依据学生特点,寓教于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视觉心理对学生认知发展十分重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从儿童本身的特点来说:儿童活泼好动,对色彩、动画较为敏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做得儿童化一些,界面要色彩鲜艳,多采用动画和卡通,文字要少;操作一定要简单、便捷。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维护生态平衡》时,我采用了一段大自然物种丰富的视频作为导入和探究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很感兴趣。
(三)依托教学内容,有效切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因为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物质载体,在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整合时,时刻不能离开教材这个依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应有的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入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关键。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进行整合,在我们教学的每一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有主次、难易之分。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切入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教学内容中,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鹅卵石的形成原因?但是这个过程是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的,很难在课堂上观察发现。而通过动画视频的展示,学生就能对整个变化过程有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把这个需要经历很大时间的过程,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理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0:25:42 | 只看该作者

对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没法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平凡地震的现象、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感受电脑三维动画演示所带来的“地壳受到巨大挤压力而断裂,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保持。
在自行获取信息处进行整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进行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优化。例如我在执教《食物的营养》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网站,让学生从这些网站中下载食物图片和有关的营养成分文字资料,并利用Word制作资料卡片,说说自己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感想。学生在完成卡片后,利用网络向其他同学展示,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纠正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整合”要注意实用性,是否运用信息技术应完全取决于教学的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应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多媒体或网络科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或网络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现代信息技术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
在科学教学中应避免使用信息技术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科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科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科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科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科学情感的熏陶。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须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性。这个整合是充分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并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把握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态度,为他们未来更远地学习、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2: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