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用多媒体,让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21:5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用多媒体,让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南区九年制学校    朱继丽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
一、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读文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课堂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多样的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如展示课文中插图、播放情景音乐,投入的范读、动情精彩的解说等等,营造与文本相当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读、乐意读。学生感受语言,必须调动起自身的情感、想象、理解才能完成。加之小学生年龄小,理解水平低,他们的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情境和外因诱导。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是诱发学生朗读的又一个好方法。
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时,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悲情音乐,创设了与课文相符的凄婉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这样教师就不需要任何朗诵技巧的点拨,学生的朗诵自然是入情入境了。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了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情境性强,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我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并动情的对同学们说:“同学们,面对面包店的老板这样的外国友人,面对深深感动我们的祖国同胞,你难道不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呢?”学生凭借多媒体与亲身体验,将情景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既参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思维也从形象直观步入抽象概括,还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用课件设计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容易产生厌倦的心里,长时间用同一方式进行单调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如果教师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古井》时,我在课件上设计一些笑脸呀,小精灵呀等动画并配上声音“你读得太好了”“你真棒”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及时表扬,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很高,学习的劲头就很大。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播放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借声像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以增强感染力,丰富感性知识,加深理解课文,深入领会思想感情,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例如古诗词《忆江南》描绘了一幅江南美丽的风景画。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现这样一幅画面: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艳的野花,春光水碧,波光粼粼……,美妙的画面、悠扬舒缓的古筝音乐,唤起孩子们无穷的情趣,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帮助学生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我再请小朋友来朗读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就能够知道高兴的时候可以读得快一些,声音高一些,就像他们刚才听的曲子一样。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情趣通融,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议论纷纷,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愿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我们的语文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飞扬着激情,充满着思想,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朗读这一朵奇葩展示出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7: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