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4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2、课堂缺少激励性评价语言。
3、平铺直叙,没有情感;机械死板,学生压抑。
4、环节设计与知识的交融产生脱节现象,只顾自己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忘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培养。
建议:1、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交流、沟通、指导。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开展经常性的组内轮流听课,加强组与组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认真组织集体教研活动,构建学科教学模式,以教研促教改,形成科研、教研、常规教学三位一体的研究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2、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率。教师要加快学科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步伐,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根据需要,不流于形式。
3、加强学习借鉴,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由于受生活阅历和所受的教育不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也就各不相同。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取长补短,做到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通过一切的途径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4、课堂气氛要活(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会欣赏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与鼓励,用学生的闪光点拨亮学生的心灯。
5、教学内容要灵活,要贴近生活。要点拨和引导学生学有用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的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是学习的载体,信息的来源不光是书本,长时间的生活实践积累,网络信息查阅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是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渠道。
6、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具有可塑性。教师要有临场发挥的技能,聪明的应变能力,敏锐的教学机智。
7、学生的学习策略要新,要靠教师合理的定向引导。开发智力因素,调动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把智商和情商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视为一种共同合作的活动过程,他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系,(如: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的过程)。
8、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教师不能剥夺和侵占学生寻求知识的权利,剥夺和积压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在生活中创新,在创新中得以提升。现在我们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体验、淡化结果。 |
|